動脈閉塞(閉塞性動脈硬化 )

動脈閉塞的檢查方法
1、動脈閉塞的神經影像學檢查
動脈閉塞應常規進行CT檢查,多數病例發病24小時后逐漸市低密度梗死灶,發病后2-15日可見均勻片狀或楔形的明顯低密度灶,大面積腦梗死伴腦水腫和占位效應,出血性梗死呈混雜密度,應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腫消失及吞噬細胞侵潤可與腦組織等密度,CT上難以分辨,稱為“模糊效應”。增強掃描有診斷意義,梗死后5-6日出現增強現象,1-2周最明顯,約90%的梗死灶顯示不均勻的病變組織。但有時CT不能顯示腦干、小腦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顯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腦干及小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數小時即出現T1低信號、T2高信號灶,出血性梗死顯示其中混雜T1高信號。釓增強MRI較平掃敏感。功能性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可早期診斷缺血性卒中,發病2小時內即顯示缺血病變,為早期治療提供重要信息。DSA可發現血管狹窄及閉塞部位,顯示動脈炎、Moyamoya病、動脈瘤和靜脈畸形等。
2、腰穿檢查只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CSF常規正常。經顱多普勒(TCD)可發現頸動脈及頸內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聲心動圖檢查可發現心臟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脫垂。
(二)動脈閉塞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1、診斷
中年以上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患者突然發病,一至數日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癥狀體征,并可歸因于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征,臨床應考慮急性腦梗死可能,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確感染或炎癥性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
2、鑒別診斷
(1)腦出血:腦梗死有時頗似大量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但活動中起病、病情進展快、高血壓史常提示腦出血,CT檢查可以確診。
(2)腦拴塞:起病急驟,局灶性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來源如風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纖顫等,常見大腦中動脈栓塞引起大面積腦梗死,導致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常伴癲性發作。
(3)顱內占位病變:顱內腫瘤、硬膜下血腫和腦膿腫可呈卒中樣發病,出現偏癱等局灶火形成體征,顱內壓增高征象不明顯時易與腦梗死混淆,須提高警惕,CT或MRI檢查可以確診。

- 友情鏈接:
- 動脈閉塞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