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腫瘤(小兒肝臟腫瘤)

導致小兒腫瘤的發病因素
父母遺傳——基因突變的誘發因素變化
小兒腫瘤發病年齡僅在出生后數月至幾歲,常伴發多種先天性畸形,呈雙側或多發性病變。如白血病,伴發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癥;腎母細胞瘤,合并單側肢體肥大和尿道下裂,還可表現為雙側同時發病;骶尾部畸胎瘤,合并腭裂或脊柱畸形等。這些發病特點均提示為一種遺傳性腫瘤,追問病史,即使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整個家族均沒有腫瘤的發病史,其發病仍可能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醫學家認為,小兒腫瘤的發生,是因二次細胞突變而導致遺傳性腫瘤發病。即患兒在母親懷孕時,胚胎的生殖細胞中已經攜有突變基因,但攜帶者可能不會發生腫瘤;只有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發生第二次體細胞突變后,才會發生單個或多發腫瘤。此外,一些患兒在出生早期,盡管細胞中攜帶有已突變的基因,但并不發病,而是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受到刺激,發生二次突變后才發病。
由于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如環境污染、藥物濫用、生物刺激等,所以,遺傳性惡性腫瘤在近年來發病年齡提前,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胚胎發育——懷孕與生育過程中的潛在危險
小兒腫瘤的發生,大多數是胎兒在母親懷孕時期,發生了基因突變所致。所以,常有人把小兒腫瘤歸為先天性惡性腫瘤,或胚胎性惡性腫瘤。也因此提出:年輕父母在生育時期和妊娠時期的健康保健,對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具有重大影響。
孕婦在妊娠期,尤其在妊娠早期,病毒感染、電離輻射、化學藥物,是導致嬰兒發生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比如母親在妊娠期患有梅毒,其生育的女嬰發生陰道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服用激素的孕婦,嬰兒發生肝母細胞瘤的機會是正常者的數十倍。
環境影響——現代社會與不良習慣的隱患
和成人腫瘤的發生一樣,兒童出生后的環境污染,尤其在現代社會中十分泛濫和被人們所忽視的某些電離輻射、醫源性放療、化學藥物,以及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甚至飲食習慣等,都對小兒腫瘤的發生有關,尤其是學齡期和青春期的某些惡性腫瘤。
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表明:小兒腫瘤的發生,常在某些兒童中形成高發危險人群。如嬰兒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常易發生肝細胞性肝癌;幼時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兒,青春期發生皮膚癌、白血病的比例明顯增高;青春期骨腫瘤的發生,常與嬰幼兒期的反復輕微損傷有關;孩子偏食,吃過多的乳制品、燒烤、高蛋白飲食、巧克力等高脂肪少纖維飲食者,易發生消化道腺癌等。

- 友情鏈接:
- 小兒腫瘤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