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粘膜炎癥)
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胃炎的病因多種多樣,常見的感冒藥、抗風濕藥物對胃都會有很大的刺激性,從而引起胃炎。胃炎可由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等原因引起。此外,精神神經功能障礙,應激狀態和各種因素所致的機體變態反應均可作為內源性刺激因子,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癥損害。
一、急性胃炎的病因:
急性胃炎的病因有很多種,包括:血管因素,急性應激,乙醇,藥物,膽汁反流,物理因素等。
(1)血管因素:血管閉塞所致,常見于老年的動脈硬化患者、腔動脈栓塞治療后。
(2)急性應激:急性應激可由嚴重的臟器疾病、大手術、大面積燒傷、休克、顱腦外傷、顱內疾病、精神心身因素等引起。
(3)理化因素:
乙醇:破壞黏膜屏障,引起上皮細胞損害、黏膜內出血和水腫 。
藥物: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某些抗生素及緩癌藥物。以NSAID(阿司匹林)最為常見。
膽汁反流:磷脂酶A、膽鹽、胰酶破壞胃黏膜,產生多發性糜爛。
物理因素:粗糙的,辛辣的食物對胃黏膜都會造成機械性損傷。
(4)急性感染及病原體毒素:某些細菌:常見有葡萄球菌、α-鏈球菌、大腸桿菌、嗜鹽桿菌等。近幾年來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人們重視。病毒:如流感病毒和腸道病毒等。細菌毒素:以金葡菌毒素常見。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慢性胃炎的病變可彌漫到整個胃部,也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常與自身免疫、環境等因素有關。調查顯示,慢性胃炎的發病率極高,近年來已高達90%以上。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
(1)幽門螺桿菌英文為H.pyloris簡稱HP,198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Warren(羅賓沃倫)和Mashull(巴里馬歇爾)發現,于2005年獲諾貝爾醫學獎;它是一種革藍染色陰性的螺旋狀、微需氧菌。廣泛存在于人類尤其是亞洲人的胃液中,是許多慢性胃病發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致病因子。HP的感染率在我國高達50%。
(2)長期的慢性刺激如長期的飲酒吸煙、濫用阿司匹林類藥物、喜食熱湯、濃堿、刺激性食物,急性胃炎反復多次發作。
(3)十二指腸液反流。
(4)自身免疫性損傷北歐國家多見,我國叫少見。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碌,所以想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就更應當留意做好保養工作。胃炎患者要注意休息,少喝冰鎮飲料、啤酒等。減少吃豬蹄等油膩食物。少吃燒烤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涼菜等生冷食品。不亂吃藥,特別是抗風濕藥。
- 友情鏈接:
- 胃炎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