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淋病雙球菌)
淋病的致病因素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簡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的化膿性感染,也可侵犯眼睛、咽部、直腸和盆腔等處以及血行播散性感染,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導致淋病產生的因素有很多,下面是具體的介紹。
1、形態與染色
淋球菌呈卵圓形或豆形,菌體長0.6~0.8?m,寬約0.5?m,常成對排列,鄰近面扁平或稍凹陷,像兩粒豆子對在一起,無鞭毛,不形成芽孢,在急性感 染的機體內,其形態較典型,多位于細胞漿內,慢性期則在細胞外,淋球菌革蘭染色陰性,用堿性美藍染色時,菌體呈藍色,用Pappehheim Saathof染色時,菌體呈紅色,背景為天藍色,十分清晰。淋球菌在人工培養基上有五種不同的菌落形態,分別稱T1,T2,T3,T4,T5,其中 T1和T2有毒力,T3和T4無菌毛,不能感染人類。
2、菌體結構
淋球菌的致病主要與菌體外面的結構有密切關系,淋球菌外面結構為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菌黏附于人體黏膜上,通過細 胞吞噬作用進人細胞,在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細胞崩解,淋球菌擴散到黏膜下層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宮腔和口腔上皮細胞表面,有致病力及傳染性。
3、抵抗力
淋球菌較為嬌嫩,最怕干燥,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條件下生長,其生長的最適pH為7.0~7.5,淋球菌對外 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差,在完全干燥的環境中1~2h即死亡,但若附著于衣褲和被褥中,則能生存18~24h,在厚層膿液或濕潤的物體上可存活數天,在 50℃僅能存活5min,淋球菌對常用的黏膜殺菌劑抵抗力很弱,它對可溶性銀鹽尤其敏感,1∶4000硝酸銀溶液可使其在7min內死亡,使膿液中的淋球菌2min內死亡,1%苯酚(石炭酸)溶液能在3min內將其殺滅,除耐藥菌株外,淋球菌對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濃度逐漸有所提高。
- 友情鏈接:
- 淋病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