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上海海淞醫院風濕病診療中心 > > 皮肌炎學說
皮肌炎學說
時間:2011-12-07 01:02來源:求醫網
感染學說
(二)感染學說 近年來有學者將患者的肌肉和皮損作電鏡觀察,發現肌細胞核內,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周圍的組織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漿和核膜內有類似粘病毒或副粘病毒的顆粒,近報告從11歲女孩病變肌肉中分離出柯薩奇(Coxackie)A9病毒,故提出感染學說。然而在動物實驗中至今未能在注射患者的肌肉、血漿而導致肌肉炎癥,從患者血液中不能測出抗病毒的抗體。
在小兒皮肌炎患者,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抗鏈球菌“O”值增高,以抗生素合并皮質固醇治療可獲良效,提出感染變態反應學說。
血管病變學說
(三)血管病變學說 血管病變特別在兒童型DM曾被描述。任何彌漫性血管病變可以產生橫紋肌的缺血,從而引起單個纖維的壞死和肌肉的梗死區。在DM/PM特別兒童患者中有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損傷和血栓的證據,且有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肌肉內血管中,以及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細血管減少特別在肌束周區。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女性略占多數。有些病例發作前有驅癥狀,如不規則發熱、雷諾氏現象、關節痛、頭痛、倦急和乏力等。發病多數呈緩慢起病,少數呈急性或亞急性發病。肌肉和皮膚是本病的兩組主要癥狀,皮損往往先于肌肉數周至數年發病,少數先有肌病,隨后出現皮損,部分患者肌肉和皮膚同時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