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始建于1928年,由愛國華僑和地方優秀人士為弘揚中山先生“天下為公,造福社會”的精神捐資興建而成。時任廈門大學校長、醫學專... [ 詳細 ]
血管活性藥的臨床應用(一)
時間:2012-11-07 10:51來源:求醫網
血管活性藥物的臨床應用(一)
血管活性藥物是臨床特別是危重病人常用的藥物之一。對像血管活性藥這種量效關系特別明顯的藥物,用量不夠達不到治療目的,用量稍大可能造成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組織灌注惡化等嚴重后果,應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疾病的轉歸及病人安危,因而給藥應以精準的滴定為基礎。應用血管活性藥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隨著現代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尤其是危重病醫學重癥監測治療的建立和發展,血流動力學等先進監測技術應用于臨床,使得對危重病人循環功能的改變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一、量化的含義及方法
所謂“量化”就是首先明確治療預達到的目標,再給治療制定一個比較固定的模式和一個精確、恒定的用藥量,最終達到治療目標。
具體地說,藥物量化應用的劑量,一般要以ug/(kg.min)
來計算。要達到這樣的精確量,以傳統靜脈點滴是很難實現的。一般需要應用微量輸液泵進行藥物的輸注,可以根據臨床的需要選用微量滴注泵和微量推注泵,對心血管藥物而言建議選用微量推注泵。微量推注泵的精確度一般是0.1-99.9ml/h,所用注射器一般是50ml。那么,當你決定了病人需用藥物的量化數[ug/(kg.min)]后,應該如何計算每小時應輸注的毫升數呢?
首先要知道患者每小時需要的藥物劑量應是:體重KgX量化量[ug/(kg.min)]X60min,另外要明白50ml注射器里溶有多少藥物,即知道每毫升液體內含有多少微克的藥物。這樣,用患者每小時需要的藥物劑量去除以每毫升液體內含有的微克數,就得到每小時需要推注的毫升數。即
ml數/h=[KgX60minX量化量[ug/(kg.min)]/ug數/ml
這樣的計算很容易理解,但如每次在50ml注射器內加的藥物量不同,所得到的推注速率也不同,即不同的藥物、不同的稀釋配置方法,算出的推注速率就不同。這樣藥物推注沒有一個較為固定、統一的模式,會給臨床工作帶來麻煩。怎樣才能做到使量化藥物有一個較固定的推注模式呢?如果使藥物的量化數與推注速率相等,即多少ug/(kg.min)就等于多少ml/h,那么藥物量化與推注速率就較為固定、統一了。從上面的公式看:
要使ml數/h=量化量ug/(kg.min),只要使KgX60=ug數/ml即可。也就是說只要掌握好在50ml內應溶多少藥物(藥物總量)即可。即:
Kg體重X60=藥物總量/50ml,所以
藥物總量(ug)=Kg體重X60X50=Kg體重X在此處鍵入公式。
藥物總量(mg)=Kg體重X3
現在明白了,只要將Kg體重X3的藥物總量(mg)稀釋為50ml,則ug/(kg.min)=ml/h。
有了這樣的精確量的基礎,才能充分應用血管活性藥的量效關系,根據病情變化,精確調整用藥量,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根據病人用藥量的增減,了解判斷病情變化。同時限制治療時的液體量。
二、常用的血管活性藥物
多巴胺
兒茶酚胺類,是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物前體。多巴胺興奮多巴胺受體、β 受體和α受體。另外,多巴胺作為去甲腎上腺素合成的前體還有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釋放的作用。多巴胺不易透過血腦屏障,一般不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多巴胺對不同受體的興奮的程度呈明顯的劑量依賴性。具體的劑量有很大的變化,應用時按所需效應而不是固定的劑量范圍來調節輸液速率。
小劑量10 ug/(kg.min)時,以興奮α受體受體為主,使外周血管及內臟血管的收縮,血壓升高。但此效應沒有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的效應強烈。一般情況下,如果多巴胺的用量已經達到20 ug/(kg.min)而升血壓的作用不佳時,應及時加用第二種正性肌力藥物。
臨床上常利用多巴胺的增加心肌收縮力及增加循環阻力的作用而用于升高血壓,也用于心力衰竭、低心排量綜合征。較大劑量可導致心動過速,甚至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但較腎上腺素少見。
多巴胺的配制及方法:
病人的體重KgX3為多巴胺的總劑量,稀釋至50ml用微量推注泵給藥,每小時推注的毫升數即為病人應用多巴胺的量化數ug/(kg.min)。例如病人的體重50Kg,乘以3等于150(即為多巴胺量為150mg),用50ml注射器將150mg多巴胺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釋至50ml,設定輸注的速率,如微量推注泵每小時推注1ml,則病人此時的用量為1 ug/(kg.min),每小時推注10ml,則多巴胺的用量為10 ug/(kg.min)。若以體重KgX6為多巴胺的總劑量,稀釋至50ml,則1ml/h=2 ug/(kg.min)。
此法配制的多巴胺的溶液濃度較高,必須在有微量推注泵的情況下建議由中心靜脈給藥。注意多巴胺會可被堿性溶液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