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王斌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王斌大夫個人網站 >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時間: 2015-07-23 11:21   來源: 求醫網

  導讀:該病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癥和閉塞性病變。該病主要侵襲四肢中小動靜脈,以下肢血管為主。我國各地均有發病,而以北方多見,病人絕大多數為男性,好發于青壯年。

該病是青壯年的動脈和靜脈的一種周期性、節段性炎癥病變。病變本多數發生在四肢血管,尤其是下肢為常見。病理改變首先是血管內膜增厚,隨后有血栓形成,以致最后血管完全阻塞。通常病變首先出現于肢體動脈遠端,如脛后、脛前、尺、橈、足弓、掌弓、趾、指等動脈,病變進一步發展才累及股動脈和肱動脈等。病變節段和正常部分之間的界線非常分明,伴行靜脈常同時受累,一般都較輕。晚期,血管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硬化。

該病臨床表現和分期:

該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呈周期性發作,一般要經過 4~5年才趨嚴重。臨床表現由中、小血管炎癥產生的局部影響及動脈閉塞引起的供血不足所致,包括:①疼痛;②感覺和皮色改變;③出現游走性淺靜脈炎;④營養缺乏性變化;⑤病變及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⑥壞疽和潰瘍。

  臨床上按肢體缺血程度,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

  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發涼、怕冷,輕度間歇性跛行,要走上0.5~ 1km后才有癥狀,休息后緩解。檢查發現患肢皮膚溫度稍低,色澤較蒼白,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可反復出現游走性淺靜脈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痙攣)大于器質性因素(閉塞)。

  第二期

  營養障礙期:上述癥狀日益加重,間歇性跛行愈來愈明顯,疼痛轉為持續性靜息痛,夜間更劇烈。患肢皮膚溫度顯著降低,益顯蒼白,或出現紫斑、潮紅。皮膚干燥、無汗,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萎縮,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此期動脈已處于閉塞狀態,以器質性變化為主,仍然摻雜著一些功能性因素,肢體依靠側支循環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仍可出現皮膚溫度升高,但不能到達正常水平。

  第三期

  壞死期:癥狀繼續加重,患肢趾(指)端發黑、干癟、壞疽、潰瘍形成。疼痛劇烈,呈持續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撫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體以減輕疼痛,這種體位可使肢體腫脹。廣泛壞死繼發嚴重感染后,干性壞疽變成濕性壞疽,出現高熱、煩躁等全身毒血癥癥狀。第三期中,動脈完全閉塞,側支循環所能提供的血液不能保全趾(指)存活,只能使壞疽與健康組織分界平面的近側肢體存活。

該病診斷:

該病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診斷一般并不困難。診斷要點是:①絕大多數該病病人是青壯年男子,尤有長期大量吸煙嗜好;②肢體足背或(和)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③肢體有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史或臨床表現;④初發時多為單側下肢,以后累及其它肢體;⑤一般無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

  為了協助診斷,確定動脈閉塞的部位、范圍、程度及側支循環形成狀況,除一般檢查外,還可行下列檢查:

  (一)肢體抬高試驗(Buerger氏試驗) 患者平臥,患肢抬高45°,3分鐘后,觀察足部皮膚色澤變化;然后讓病人坐起,下肢垂于床旁,觀察膚色變化。若抬高后足趾和足底皮膚呈蒼白或臘黃色,下垂后足部皮膚為潮紅或出現斑塊狀紫紺時,稱為陽性結果。

  (二)輔助檢查 ①皮膚溫度測定 檢查肢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溫度,兩側肢體相互對照,可顯示患肢皮膚溫度降低的程度和范圍,有助于了解動脈閉塞的部位和缺血的程度。患肢皮溫較健側低2°時,即表示血液供應不足。②電阻抗血流圖測定,應用血流圖側定儀,以測定組織的阻抗,來了解血液供應狀況和血管彈性。患肢血流的波形,呈升支峰值幅度降低,降支下降速度減慢,其改變程度與患肢病變程度相平行。③多普勒超聲血管測定和血流測定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直接探查受累動脈,可以顯示病變動脈的形態、血管的直徑和血液的流速等。④動脈造影 可清楚顯示動脈病變的部位、程度和范圍,以及側支循環情況。但動脈造影可致血管痙攣、加重肢體缺血及損傷血管等不良后果,不宜常規應用,一般在作血管重建性手術前才考慮。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