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癥的狀況持續10年以上,而不進行有效的控制,突然有一天會感覺到身體某一部位疼痛,這就是痛風的癥狀,痛風往往是急性發作。痛風好發于成年高尿酸血癥男性及停經后的高尿酸血癥女性。痛風關節炎好發于下肢關節,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時常合并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出現如無法走路、無法穿鞋等現象。急性痛風經常在半夜或一大早突然發作,有超過50%~70%的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腳大拇趾的第一個關節 (第一跖趾間關節),有時候也發生在其他關節,如足背、踝、膝、腕、肘、手指間關節都可能發生,首次發作與軀干各關節者,如髖、盆骨、脊柱、肩更為罕見,首次痛風發作侵犯兩個以上關節的也十分少見,更不會出現游走性關節炎發作的現象。
為什么下肢關節,尤其是腳大拇趾部位容易發生呢?其中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痛風發作是尿酸變成尿酸鈉結晶,炎癥產生之后發生的。因此,基于此原因,容易發生結晶的地方都可以發生痛風。
歸納容易發生結晶的條件,可以例舉的首要條件就是尿酸在蛋白質少的地方易和鈉結合生成結晶;另外結晶按順序容易發生在酸性強的部位、經常運動的部位、易承重的部位和溫度低的部位。根據這些條件看,結晶易發生的地方就是關節、耳垂、腎臟和尿路等。結晶沉積在關節就是痛風,在耳垂就是痛風結節,在尿路就是結石等。這些部位與易發生結晶的條件很多一致,在這些部位,關節尤其是腳大拇趾滿足所有的條件。
痛風病人在不發作期間,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但發作時,上述的臨床表現在24小時內即達到高潮,以后逐漸消退并完全恢復。此時病變關節局部的皮膚可出現脫屑和瘙癢,除了關節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癥狀外,病人可出現畏寒、發熱、全身酸痛不適、軟弱無力、頭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發熱可為低熱、中等度熱,也可高熱達39℃以上,但在發病時沒有發熱及全身上述癥狀者也不少。有的病人只是輕微的全身不適。而主要以局部關節發炎為突出表現。
全身癥狀的有無與輕重除了與個體差異有關外,主要與關節炎的發作程度成正比關系,也就是說痛風發作時如果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越明顯,全身癥狀也就越重,反之則全身癥狀就越輕,甚至沒有全身癥狀。
此外,在痛風發作時,如果有其他并發癥存在,例如痛風石潰破后合并細菌感染、腎結石合并腎盂積水或泌尿道感染等,則可有明顯的全身癥狀。西部痛風風濕醫院臨床資料證明:首次發作的痛風,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全身癥狀,隨著病程的延長和發作次數的積累,全身癥狀可逐漸減輕,而主要以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為突出表現。
痛風發作時,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各個病人之間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發作持續時間平均為3~5天,但最短的只有1~2天,最長則可持續兩個月以上。關節炎癥才逐漸消退。痛風急性發作時,即使不采用有效的藥物治療,也會自行消退。紅腫熱痛現象消失,發熱及全身不適的癥狀也隨之平息,臨床即進入間歇期。間歇期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但多數病人在一年內出現再次發作。也有很少數的病人在一次急性痛風發作過后,可以幾十年不再發作,甚至終生無事,但大多數不是這樣的幸運兒。
而痛風發病的前幾年通常是單關節發作,如果沒有適當的防治措施,發作次數會逐漸增多,發作持續的時間會明顯延長,疼痛的程度也一次比一次加重。隨著病情的進展之后可能同時侵犯多處關節,演變至上肢或較近端大關節的發作,甚至合并發燒,這一種突然的發作通常在數天到兩周內自然消退,可能一年發生數次,也可能幾年才發生一次;可因飲酒、受傷、手術、某些藥物、攝食過多高嘌呤食物、疲勞、或感染等而誘發。
急性痛風關節炎常發生于半夜,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痛,輕微的碰觸都可能會加劇疼痛,少數患者甚至會合并發燒及畏寒的現象,但合并發燒畏寒時,須由醫師診查排除合并致命性感染或潛在疾病的可能。除了急性關節炎之外,尿酸也可能沉積在其他組織,造成不同部位的痛風臨床表現;譬如當尿酸沉積在腎臟組織時,便會造成痛風性腎病變。
痛風發作持續的時間越長,對關節造成的損害也越嚴重。因此,應盡量縮短痛風的發作時間。一旦有發作的先兆就立即就醫,力求發作期不超過24小時,減少對關節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