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人體血膽紅素高于正常值,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患者其實就是肝炎患者,具備傳染性。其他兩種黃疸沒有傳染性,梗阻性黃疸若是因為占位引起的,那么惡性度極高,患者生存率很低。要治療黃疸,首先需先檢查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區分好上面三種病因,不同的病因則完全不同的治療,治療時間也就不一樣,甚至都無法治愈。
1、溶血性黃疸:主要是紅細胞本身的內在缺陷或紅細胞受外源性因素損傷,使紅細胞遭到大量破壞,釋放出大量的血紅蛋白,致使血漿中非脂型膽紅素含量增多,超過肝細胞的處理能力則出現黃疸。另外,脾臟機能亢進時,使紅細胞破壞破壞,由于大量紅細胞的破壞,形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貧血,缺氧和紅細胞破壞產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使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潴留,超過正常的水平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性黃疸:是由于肝細胞病變,對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發生障礙,以致有相當量的非結合膽紅素(UCB)潴留于血中,而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UCB)轉變為結合膽紅素(CB),同時因肝細胞損害和肝小葉結構破壞,致使結合膽紅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細小膽管而反流入血,結果發生黃疸,其中以結合膽紅素(CB)增高為主。亦可因肝細胞腫脹,匯管自滲出性病變與水腫以及削膽管內的膽栓形成使膽汁排泄受阻,而返流進入血循環中,致血中結合膽紅素(CB)增加而出現黃疸。
3、梗阻性黃疸多見于肝病患者。是由于肝外膽管或肝內膽管阻塞所致的黃疸,前者稱為肝外阻塞性黃疸;后者稱為肝內阻塞性黃疸。梗阻性黃疸危害極大。膽道阻塞后,腸道內缺乏膽汁酸、膽固醇等,加以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臨床上可表現為脂肪瀉、皮膚黃色疣、出血傾向、骨質疏松等:癌性阻塞者尚可出現 Courviosier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