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有不少病例報告,但缺乏統一的中醫 癥分型診斷標準和前瞻性研究,也少有長期隨訪的遠期療效資料,所以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以下介紹幾種辯證治療方案,可供參考:
(1)有學者以補腎祛寒、強督助陽為主,輔以化濕疏風、散寒通絡作為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大法,并注意調護脾胃,以固后天之本。若有瘀邪化熱之證,則需先予以補腎清熱法,待標熱得解后,仍以補腎強督治本之法收功。如補腎強督治 湯臨床療效滿意。其方藥組成如下:熟地黃15g,淫羊藿12g,狗脊30g,制附子9g,鹿角膠10g(烊化),川續斷15g,骨碎補15g,羌活、獨活各10g,桂枝12g,赤芍、白芍各12g,知母12g,土鱉蟲6g,防風12g,麻黃3g,干姜6g,懷牛膝12g,炙穿山甲9g,炙草烏9g。
(2)有學者將本病分為兩大類型,即腎督陽虛、寒濕瘀阻型和腎督陰虛、濕熱瘀滯型。前者治宜溫腎壯督、散寒通絡,藥選鹿角霜、淫羊藿各10g,生黃芪30g,補骨脂、骨碎補各10g,生地黃、熟地黃各12g,露蜂房10g,制川烏、制草烏各10g,川桂枝、炙蜣螂各10g,炙蜈蚣3g(研末吞服),鹿銜草 15g,甘草6g。后者治宜滋養肝腎、清熱化瘀,藥選生地黃、熟地黃、龜板(先煎)各15g,枸杞子、肉蓯蓉各10g,紫河車、全當歸、赤芍、白芍各 15g,雞血藤30g,廣地龍、炙僵蠶各3g,川桂枝8g,青風藤30g,炙全蝎3g(研末沖服),甘草6g。二者均可加服益腎蠲痹丸。
(3)有學者采用補肝腎,益氣血,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為主治療本病。其方藥組成:葛根15g,白芍15g,當歸15g,黃芪20g,川芎9g,桂枝9g,姜黃 9g,狗脊15g,川續斷15g,補骨脂15g,獨活9g,桑寄生15g,絡石藤15g,千年健9g,老鸛草15g,黨參15g,全蝎9g,地龍9g,延胡索9g,威靈仙15g,甘草6g。偏濕熱去桂枝、姜黃,加蒼術、黃柏、生地黃;脊背僵硬強直、活動受限加鹿角膠、龜板膠沖服。
2、針灸火罐療法
本病屬祖國醫學痹證“骨痹”范疇,痹者,閉也,閉塞之義也。當人體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侵襲經脈,阻滯經絡,氣血凝滯,導致脈氣不通,日久則損筋傷骨,發為本病。治以補肝腎、益精血、溫經絡、止痹痛。針灸火罐療法,具有調和氣血、活血通絡、扶正祛邪、消炎止痛的作用。現代醫學理論認為針灸火罐療法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能直接阻斷局部炎癥介質,增加患處血流量,改善組織循環,使疼痛消除。針灸火罐療法奏效快,療效高,簡單易操作,安全無副作用。
(1)取穴
1) 華佗夾脊穴:華佗夾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每隔一椎體交替取穴)內夾督脈,外鄰膀胱經,具有溝通兩經的作用,故針刺夾脊穴可調節經絡血,促進背部氣血的運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夾脊穴局部都有相應的脊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動靜脈。針刺夾背穴可調節神經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病灶炎癥的消退及正常組織的再生;
2) 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有調整和振奮全身陽氣的重要作用。若督脈不和,則脊柱強痛,所以本病當屬督脈病。督脈之氣維系著腎與命門的功能,統攝人體的真元。所以以督脈穴位為主,益腎壯骨,溫陽通絡;
3) 膀胱經:膀胱經在背腰部的一條循行線與督脈的一分支同行,所以輔以膀胱經這條側線上的穴位,實則通督溫陽壯骨,同時膀胱經又為諸陽之長,取之有加強振奮陽氣的作用;
4) 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如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十七椎下、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雙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等;
5) 隨證取穴:若口苦咽干加太溪、太沖,若引起髂脛束緊張加風市、環跳。若疼痛沿坐骨神經放射加承扶、殷門、委中等穴。膝關節受累加內外膝眼,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骶髂關節疼痛明顯加環跳、陰廉、阿是穴;
6) 其他:大椎、身柱。
(2)針法
在針法上,選用補法,平補平瀉,阿是穴采用瀉法,并加艾灸。以益腎壯骨,溫陽通絡,體現了“寒則溫之,閉者通之”之意。強直性脊柱炎是由下向上發展的。先取病變上兩個節段穴位以劫之,再取病變部以脫之。方能收到滿意的效果。風寒濕痹型可用火針,火針最善溫通經脈,散寒除痹。且火針對腧穴的刺激時間長,刺激量大,能起持久的治療作用。
(3)操作方法
1) 電針療法:取穴以華佗夾脊穴、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選穴時以病變累及部位的上兩個脊椎節段開始向下取穴,每次取上述穴位7~9個為一組(膀胱經雙取);
2) 操作時先常規消毒,然后先上后下針刺,進針得氣后行補法 ,待出現針感傳導或有溫熱感時留針,接電針治療儀,夾脊穴與夾脊穴連接,督脈穴與督脈穴連接,膀胱經穴與膀胱經穴連接,負極接上部穴位,正極接下部穴位,每次留針30 min,每日1次,10~3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5天,再行下一個療程;
3) 火針療法。取穴以足太陽經穴和夾脊穴為主。取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秩邊、承扶等穴及相應的夾脊穴。臨證時以X片揭示病變部位及癥狀部位為依據選取4~ 5個穴;
4) 操作時先做常規消毒,用細火針或中等粗度的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對準穴位刺入,背部向下斜刺,腰骶部直刺,深度一般刺入1~1.5寸左右,疾進疾出,出針后急按揉針孔,從上往下按順序刺,4天1次,2次為1個療程;
5) 火針、電針配合療法:火針在1個療程中使用2次,即在電針治療的第四天與第八天同時配合火針治療,火針在電針起針后再使用。注意:用火針刺的腧穴2天內不得用電針治療;
6) 火罐療法:火針畢在針孔上拔火罐10分鐘,要注意防止罐內過度出血。每隔3天針一次,10次為一療程。火針治療后,局部3日內不要著水,以防感染。
3、推拿按摩療法
中醫認為本病“痹證”范疇,先天正氣不足,感風寒濕邪,使脊柱督脈、膀胱經氣血閉阻,日久氣血凝滯,而致脊柱疼痛、僵硬,轉側不利,甚則致殘。推拿按摩療法是采用理筋、展筋、揉滾等手法,都是在穴位和經絡循行路線上施術,推于經而通于絡,運用經絡指導臨床實踐,從而起到了疏通阻滯之經絡,松解粘連之組織,患部的無菌性炎癥及粘連逐步消除,肌痙攣減輕,關節間隙增寬,使患部氣血通暢,防止鈣化與骨化發生,及時促進功能恢復。如能與藥法并用,藥助手力,手助藥功,相互配合,則可縮短療程,提高和鞏固療效。
推拿
(1)治療手法
1) 體位:患者取俯臥位,裸露腰背部,盡量放松。上胸部及兩髂前上棘分別墊軟枕,使身體中部稍似懸空,患者兩手臂屈肘置于頭前;
2) 部位:術者立于患者右側,先用揉法、滾法和一指禪等手法在頸、胸、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的膀胱經第一側線及夾脊穴和骶髂關節周圍進行往返按摩治療,時間約為15分鐘.以手下有微熱,局部肌肉有柔軟感為度;
3) 彈拔理順法:肌肉放松后,著力于脊柱兩側僵硬的骶脊肌上用力深揉,盡量將肌肉推動。接著持左掌根置于右拇指上幫助用力,右拇指壓于骶脊肌旁肌間隙并從下向上沿肌纖維推動,以松解肌肉筋膜粘連。然后以左手四指疊于右手指上,用指尖對脊柱兩側肌群作橫向的、垂直于肌纖維的彈撥,對有筋結條索的地方作重點治療。再取與肌纖維相同方向行理順手法,由上而下反復5次;
4) 推揉按壓法:雙手疊在一起由脊柱第二胸椎平面向下按壓脊柱雙側骶棘肌,直至骶髂關節平面,自上而下反復推揉,重復10次,重點施術于疼痛區域,同時點按腰背膀胱經諸穴和夾脊穴。按壓時要和緩有力,配合病人呼吸,呼氣時下壓,吸氣時放松。然后術者一手壓臀部,另一手分別向上扳左右大腿中下段,每側5~8次;
5) 椎體斜扳法:患者左側臥,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放于其上,術者立于其身后,左手推患者肩部向后,右手推患者髖部向前,使腰扭轉,輕輕抖動用力,使腰部舒展開,不必強求彈響。術畢再做另一側;
6) 鎮痛拉筋法:患者俯臥位,助手立于床上,拉患者雙下肢向后上牽引,同時做左右擺動,術者順勢推揉雙側骶棘肌;
7) 最后以按法、拍擊法結束背部手法治療。每日1次,10~30日為一療程。對髖關節受累者可采用揉法和滾法放松髖關節及大腿前內側肌肉,然后被動活動髖關節,分別作屈曲、伸直、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動作,待關節活動至最大限度時,再維持一定時間,具體以患者可耐受為度。
(2)注意事項
1) 對關節僵硬較重者切不可急功近利,濫施暴力,而應循序漸進為宜,以免拉傷肌肉;
2) 如先使用熏洗泡敷療法,待腰部產生溫熱感后,施以手法治療,起熱快,止痛作用強,對肢體疼痛、僵硬、肌肉萎縮有較好效果。即通過外用藥物滲透,控制其炎癥,推拿按摩疏通剝離,恢復肌肉之血液供應,改善肌肉營養代謝,故而能從根本上治療此病。
4、中藥熏洗泡敷療法
中藥外治中,熏洗泡敷療法對強直性脊柱炎有獨特的療效。具有副作用小,老少皆宜的優點。只要配方科學,操作得當,有時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常用強直性脊柱炎熏洗泡敷配方由透骨草、伸筋草、千年健、海桐皮、木瓜、羌獨活、防風、威靈仙、紅花、當歸、川芎、川草烏、制乳沒、細辛、桂枝、川椒、艾葉等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溫經通脈、軟堅散結、活血祛瘀、散寒止痛、驅風除濕、舒筋強骨等作用,可謂標本兼治,對強直性脊柱炎具有獨特的療效。
(1)治療方法
1) 將強直性脊柱炎熏洗泡敷方藥用清水洗凈后沙布包好;
2) 加清水適量(2000~3000ml),浸泡30~60分鐘,文火煎沸30分鐘;
3) 濾出藥液,可加食醋適量(100~500ml),再煎沸即可;
4) 熏:乘熱熏患部,有條件者可將藥液用霧化器加熱霧化熏患處。20~30分鐘;
5) 洗泡:待藥液稍溫和后(約45~50℃左右),浸泡或擦洗患部。20~30分鐘;
6) 敷:用毛巾浸泡藥水,趁熱取出,稍加擰干,敷于患處。溫度以能耐受不會燙傷為度,用二條毛巾交替,20~30分鐘;
7) 結束后,將患處擦干,避風2小時。每日一至二次,保留洗熏液及藥袋回鍋,供下次使用,一般藥液可重復用2~3天。20~3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1~4個療程。
(2)注意事項
1) 掌握水溫,以防燙傷。一般以局部皮膚潮紅、有熱感傳導和關節有溫暖輕松感為適度。注意環境溫度,注意保曖,以防受寒。可輔助神燈照射;
2) 如有全身反應,例如有發熱感等,提示藥物透皮吸收較多,可停治療,次日再用;
3) 皮膚有破潰處禁用。對藥物發生過敏者禁用;
4) 此法以能耐受為度,對嚴重虛弱者慎用。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
5) 配合推拿按摩和功能鍛煉效果更佳。
(4)評價
熏洗泡敷療法,屬中醫外治方法之一,因藥物集中在病變部位,與全身用藥相比副作用小是可想而知的。藥力結合熱力,可使藥物作用發散,直達病所,氣血運行,經脈流暢,既驅邪外出,又減輕癥狀,達到通則不痛和標本兼治的目的。本法如果使用得當,療效肯定。但由于疾病個體差異較大,即使同一患者,不同病期治療也有所不同。所以本法看似簡單安全,仍需在醫師指導下開方用藥和辨證施治,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鮮中藥發泡療法
歷史淵源
發泡療法,包括鮮中藥發泡療法,古代稱為“天灸”,現代稱為“藥物發泡灸”,是指采用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涂抹或貼敷在穴位、病處,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狀,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法。
(1) 發泡灸源流
戰國時期和晉代:發泡治病,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薊”(芥子泥 )敷“中顛”(百會 )發泡,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所載以藥物貼敷穴位使之發泡以治病的驗方很多,可謂“發泡灸”的奠基時期。宋代:宋代率先將發泡療法稱之為“天灸”,王執《針灸資生經》卷三中說 :“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為藥物發泡療法的應用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這表明,在宋代,以發泡灸療法防病治病 已相當普遍。明、清時期:此期發泡療法的使用更為廣泛。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 :“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許,以糯米五錢炒黃去米,入蒜一枚,搗爛點之。須臾即泡,三五日脫落。”趙學敏《串雅外編》有 :“治喉痹……獨蒜瓣半枚,銀朱少許,共搗如泥,攤藥膏上,貼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無大礙,勿誤入目”。朱棣所編《普濟方》中說 :“目赤腫痛,紅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爛如泥,貼內關穴,少傾發泡,揭去。” 晚清時代的外治專家吳師機《理瀹駢文》一書中所述的發泡方劑有膏、丹、丸、散、餅、栓、泥等多種劑型,所載的發泡驗方不勝枚舉,并且用于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皮科等疾病,擴大了應用范圍。總之,歷代眾多醫籍中 均載有不少發泡療法的方劑,內容豐富多彩,方法多種多樣。
(2) 現代應用及研究
近百年來,發泡療法越來越受到學者和專家們的重視,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在理論探討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創新,并開始用于疑難痼疾的治療。例如發泡療法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腮腺炎、風濕性關節炎、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變應性鼻炎、額竇炎、梅核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強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獲得滿意的療效。臨床例證不勝枚舉。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發泡療法治病機制在于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使亢進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趨向協調平衡,正是《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理論的體現。
綜上所述,發泡灸起源于戰國時期,奠基于晉代,定名于宋代 ,明清時期得到廣泛應用。近代,發泡灸已引起國內醫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發泡療法的治病機制將成為研究的熱點,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定會大放光彩。
客觀評價
(1)確有一定療效,但非秘方、也非優秀
發泡療法,例如用珍貴的鮮中藥系例藥材調制后,外敷于發病關節(或穴位),經數小時左右去除草藥,大約1~2天內,敷藥處出現小泡并逐漸融合成大泡,將泡刺破后,積液排除,患處逐漸愈合,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治療方法如上所述對一些疑難病癥確有一定的療效,但并非秘方,也非家族優秀。 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應用歷史。經文獻檢索,近年來也有數十位學者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盡管對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療效也相似。“八五” 攻關課題中有一個中醫藥項目主要診對發泡療法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這足以說明,發泡療法已納入現代中醫學研究的行列,有必要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
(2) 應加強病例的科學總結
發泡療法療效各家報道不一,有的甚至達到95%以上或達到100%,或治愈率高達90%以上,或稱之能將慢性疾病“一次治療”“一次治愈”,可謂比神藥還靈,這似乎有夸大療效之嫌。我們認為,應該建立統一的療效 評判標準,進行多單位和多中心的統計,盡量做前瞻性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病例總結的相對科學性。
(3) 應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
發泡療法雖然已有不少報道,但極大多數僅為病例總結,而且樣本較小,更缺乏基礎理論的廣泛和深入的研究,這樣就難于走向世界。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崇醫師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議國內學者多申請一些這方面的研究課題,為發泡療法的機制研究作出貢獻。
發泡藥物與其他用品
藥物:發泡藥物應根據病情選擇。一般選用1~2種即可。各種藥物雖都能發泡,但其藥理機制不完全相同,所以應對癥下藥。
其他用品:治療盤、塑料紙、紗布、膠布、繃帶、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操作方法
(1) 擺好體位,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選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發泡部位。敷藥前將痛點或穴位處清洗干凈,局部消毒。
(2) 將選定的藥物敷于確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 用消毒紗布包扎,以膠布固定敷藥,以防止藥物滑脫。
(4) 敷藥后數小時,敷藥部位發熱、有少許疼痛(因個人局部皮膚情況不同時間有所不同)。隨著時間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蟻走感,皮膚潮紅,盡量堅持一段時間,當灼痛感極強時,將所敷的藥取下,將小泡用消毒紗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徑約3cm的消毒瓶蓋,用膠布或繃帶固定。注意保持傷處的干凈。禁止用水清洗傷處,避免感染。
(5) 一般將藥取下之后,敷藥的部位皮膚表層紅腫,這時患者有些脹痛感。6~12小時后,傷處皮膚逐漸起泡,初為小米粒或黃豆大小的水泡,水泡會逐漸變大,最后溶成一個比較大的水泡或2至3個較大的水泡。待水泡內液體充盈、脹滿時,經常規消毒,用消毒針頭刺破水泡底部側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體。
(6) 傷口愈合時可有傷處皮膚及周圍有些騷癢。幾天以后,結口處自行脫落,新長成的皮膚呈紫紅色,一段時間后,皮膚紫紅逐漸變淺變淡。發泡處的皮膚愈合復原后,根據需要還可再次發泡。
適應癥
(1) 多用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痛、肩周炎、網球肘、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