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2004年6月,醫院整建制移交新疆醫科大學,成為新疆醫科...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醫院 > 醫院動態 > 2010年全球超22萬人因空氣污染死于肺癌.
2010年全球超22萬人因空氣污染死于肺癌.
時間:2014-12-25 09:56來源:求醫網
空氣污染罪行終審:致癌!
當一個人走出家門,他可能就身處致癌物的包圍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對外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已經被致癌的混合物污染,它不僅對環境衛生產生威脅,也是主要的癌癥致死原因之一。”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媒體。這家優秀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癥病因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對癌癥的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直以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世界科學家關心的話題,可它的致癌性并不是在每一次實驗中都能清晰體現。為此,甚至引起過一些爭論。
但這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報告宣告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室外空氣污染作為人類致癌物的結論,是由24位世界優秀學者組成的工作團隊,回顧檢視了超過1000篇科學論文,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達納·盧米斯告訴國內青年報記者。
10月24日,優秀醫學雜志《柳葉刀》專門就此問題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報告。其中顯示,這超過1000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住于歐美的人群,那里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的含量,大約在20~30微克左右。
以往科學家們只簡單地認定空氣中某一項污染源為致癌物,這一次他們把整個“室外污染空氣”都給塞到帽子里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最近交出的這份報告,特別提及了PM2.5顆粒。這種來源廣泛、成分復雜的細顆粒物,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家當做一項指標性的污染物。
而在學者們從忽視到重視的這一過程中,它在全球范圍內的平均濃度也從每立方米小于10微克發展到了每立方米約100微克。
比起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這種細顆粒物在大氣中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攜帶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并可以進入支氣管和肺泡,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
不同于大顆粒PM10僅僅在上呼吸道的“小打小鬧”,當人體吸入的細顆粒物數量龐大,呼吸器官過濾不過來時,細顆粒們就會不客氣地在人類身體里“安營扎寨”——它們能夠直接進入細支氣管與肺泡,帶著隨身附著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多環芳烴等)參與到血液循環系統與人體的新陳代謝中去,甚至到大腦的嗅覺神經軸突旅行一趟。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報告向國際社會發出一個強烈信號:采取行動,別再拖延了
研究人員們發現,哪怕PM2.5是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每立方米空氣中每增加5微克細小顆粒,患肺癌的風險就增加了18%。而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或是附近交通情況,與癌癥都沒有出現明顯聯系。
此前,歐盟曾通過《環境空氣質量指令》,希望各成員國能在2015年時將城區PM2.5的年平均指數控制在20以內,而主持這項研究的丹麥癌癥協會中心研究員則非常簡潔地對媒體講述他們的新發現:“PM2.5越少越好,越多越糟”。
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給出的這項數據——在2010年,全世界有320萬人因為暴露在大氣污染中而過早死亡,另有22.3萬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于肺癌——其中半數以上的人生活在東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