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中心醫院(原包頭市第二醫院)始建于1942年,于1998年9月1日更名為包... [ 詳細 ]
精勤仁 濟世情--包頭市中心醫院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紀實
時間:2012-10-29 10:21來源:求醫網
包頭市中心醫院始建于1942年,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開放床位1400張,年門診40萬多人次,住院4萬多人次。近年來,醫院緊跟國內外發展步伐,硬件建設、基礎建設、信息化建設達到了國內優秀水平,形成了院有名醫、科有特色、人有專長,學科齊全,科學系統的診療體系,打造出了一批優勢學科群,199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盟市級醫院中**被評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
隨著創先爭優活動扎實有效地深入開展,包頭市中心醫院始終把人民群眾健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深化醫改、提升醫療質量、優化服務水平等多種手段,激發了全院醫護人員的創爭活力,為人民群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抓群眾方便事,改善服務流程
"包頭市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不但醫療技術水平高,而且急病人之所急,**程度地方便群眾,挽救生命。我們全家太感謝醫院了!"日前,在該院心內科剛剛通過"心肌梗死急救綠色通道"全力搶救,挽救了年僅26歲生命的康復患者王超在出院時激動地說。據了解,這是市中心醫院自開通"心肌梗死急救綠色通道"以來從死神手中奪回的第202條生命。
據中心醫院心內科專家介紹,盡管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率極高的危重疾病,但在現代醫學條件下,如能及時就醫,診治方法得當,仍可"起死回生"。對于患者來說,在其病后12小時內,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為了贏得救治時間,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包頭市中心醫院以急診為平臺,依托心內科、介入科等多學科技術優勢,于2005年8月開展了急性心梗急診PTCA及冠脈支架置入術,建立了包頭市**"心肌梗死急救綠色通道",由心內科、介入科組成急救小組,24小時"全天候"應診。在接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接診醫生在10-20分鐘內完成病史采集和臨床檢查診斷,30分鐘內展開溶栓救治,在最短時間內使心臟得到最有效的灌注,減少心肌梗死的面積,從患者就診到院前急救,再到安全轉運、急診科早期識別與診斷、介入導管室準備到位、搶救小組成員到位、實施手術,這每一個環節都爭分奪秒、有條不紊,從而使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該綠色通道大大縮短了急性心梗病人因辦理住院、轉送病人等環節所造成的時間延誤,明顯縮短了從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使病人死亡率明顯降低。
開通"心肌梗死急救綠色通道"是包頭市中心醫院優化服務流程,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舉措之一。為了打造"品牌醫院",今年3月份以來,包頭市中心醫院廣泛深入開展了"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三好一滿意"主題活動,要求醫護人員牢固樹立"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理念,切實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改善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努力為患者提供全程優質溫馨服務。
在包頭市中心醫院,隨處可見方便患者就醫的便民措施,細微之處體現著醫院以人為本,便民利民的人文關懷:
--進入醫院大門是寬敞的通道及大型停車場,并有專人指導,保證救護車及就醫車輛的進出通暢;
--設有專人進行掛號引導就醫,為患者提供更為人性的服務;
--掛號、收費、藥房、門診等窗口患者等候不超過15分鐘;
--門診大廳多媒體顯示屏為群眾及時提供醫院科室布局、科室特色、專家信息和出診時間、診療流程、預約掛號等醫療服務信息,方便群眾就醫選擇;
--在一樓大廳男女衛生間分別安置了無障礙坐便,以方便行動不便的患者使用;
--醫保劃卡設有開放式服務場所,給病人營造更加便捷的服務環境;
……
所有這些細節的設計,都體現了包頭市中心醫院**打造無障礙醫院的先進理念,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就醫的便捷。醫院通過扎實的工作,注重服務的細節,注重服務的內涵,注重服務的質量,讓患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親人般地關懷,贏得了群眾的滿意和認可,贏得了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今年1-6月份,醫院的門診滿意度為98.09%,住院、出院滿意度達到97.75%。
抓群眾需要事,培育重點學科
醫療技術創新是醫院保持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源泉。包頭市中心醫院將培育重點學科作為深化"創先爭優"活動的生動載體,努力打造"學習型醫院"、"創新型醫院",通過科研創新提高技術水平,不斷滿足包頭乃至周邊區域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神經內科是包頭市中心醫院的金字招牌。神經內科成立于1975年,連續三屆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醫學優秀學科,2007年成立了內蒙古腦血管病研究所,擁有5個病區,307張床位,年收治病人5000余人次,門診30000余人次,急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達98%。
說起神經內科的領頭雁--劉國榮、李月春教授,許多群眾都不禁豎起大拇指。早在2002年6月,劉國榮、李月春教授就被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邀請做中風早知道節目,向老百姓傳授中風的防治知識。在他們的帶動下,神經內科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學習氛圍。神經內科現有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8名,碩士生導師5名,教授5名,主任醫師6名,副主任醫師4名,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隊。醫院多次派出技術骨干到國內優秀醫院深造學習,加強了神經內科的技術力量,每位醫生都有自己的專攻方向。而神經內科先進的醫療設備也為開展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今年9月,憑卵神經內科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聲譽,包頭市中心醫院被國家衛生部授予"國內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單獨入選的醫院。
腦卒中是腦中風的學名,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見的難治性疾病。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腦中風病人達200萬。現幸存中風病人700萬,其中450萬病人不同程度喪失勞動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殘率高達75%。我國每年中風病人死亡120萬。近年來,人民群眾對腦中風的巨大威脅漸漸有所了解,對逐年上升的腦中風發病率感到極為憂慮,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夠提高腦中風的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我國開展了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作,積極探索慢病防治新途徑。
包頭地處北方寒冷地區,腦中風高發。早在20世紀90年代,包頭市中心醫院就開始了有關腦卒中預防方面的工作。從2008年開始,中心醫院利用流動醫院對包頭市17個社區進行大規模義診活動,現已對6個社區2000多名居民進行了義診義查,免費為群眾做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檢查,并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
在一次義診中,東河居民杜子明被發現可能存在腦卒中隱患。醫院免費給他進行了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檢查,包括血壓、血糖、血脂、TCD及頸超等,并給患者發放了中心醫院腦卒中篩查卡,請患者到醫院診治。通過醫生認真細致地檢查,杜子明被診斷為高血壓病,腦供血不足,高脂血癥。醫生給予積極降壓、降脂治療,并告知患者戒煙,教會患者家庭監測血壓,并給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按時隨訪指導治療。經過近一年的持續隨訪和治療,杜子明現在各種危險因素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沒有發生腦中風。
作為醫療機構,人才爭優、設備爭優、技術爭優、創新爭優、質量爭優是有效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核心內容。只有技術進步了、質量提升了,才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良好的診療,滿足群眾的就醫需要。
抓群眾歡迎事,控制醫藥費用
看病難不難,貴不貴,是每個患者特別關心的問題。 "我們在工作中,總能遇到一些貧困患者,許多前來看病的農民生活也不富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把醫院的發展融入到民生的大環境中,以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為本,以醫療質量為魂,努力探索一條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成功之路。"對于他領導的這所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的醫院的使命,包頭市中心醫院院長劉國榮這樣理解。
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是國務院衛生體制改革攻堅的重中之重,是阻礙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制度實施的一塊"堅冰"。為打破堅冰,中心醫院主動放棄自身應得的利益,用一項項真情實意的惠民舉措來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難題,走在了全區同級醫院的前列。
"感謝包頭市中心醫院心外科的大夫,也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我的孩子得救了!"2010年8月16日,達茂旗烏克呼洞鎮西毛呼洞村的王兵夫婦滿懷喜悅地說。
王兵的孩子王韶涵今年2歲,1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可是由于家庭貧困只能拖著。王兵說:"我家4口人僅靠種十幾畝旱地維持生活,2萬多元的手術費對于我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天大的喜訊傳來:內蒙古自治區從2010年對農村牧區參合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開展醫療保障試點工作。包頭市中心醫院作為首批項目定點醫院,率先為廣大農村牧區的先心病兒童提供免費醫療救治,王兵的孩子成為了第一個得到免費救助的先心病兒童,原本手術加住院費用一共要2萬多元,王兵一分錢都沒花,出院時一家人對心外科的醫生和護士千恩萬謝,感激不盡。
農村牧區兒童先天性心臟病醫療保障工作采取新農合與醫療救助相銜接的原則,結合當地新農合基金支付能力和醫療救助水平,由新農合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共同提供保障和資金支持,以公立定點醫院為平臺,為農村牧區參合先心病患兒實施手術治療。先將"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4個病種納入救治范圍,救治對象為l-14歲家庭貧困、適合手術治療的參合兒童,患有以上4種先心病病癥具有手術適應癥的參合兒童全部實行外科手術治療。患者住院醫療費用先由中心醫院全額墊付,出院后限價內的費用由新農合按標準結算80%,其余20%由市民政部門通過醫療救助資金支付,超出限價費用的由醫院承擔。
包頭市中心醫院做為公立醫院,又是首批定點醫院,在包頭市率先開展了此項工作,從2010年8月16日到現在已免費收治先心病患兒20多名,減免費用50多萬元。中心醫院為廣大農村牧區貧困患兒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使他們真正享受到了實惠。
三年來,包頭市中心醫院為貧困人群開設濟困病床137張,濟困門診1個,為"流浪、無主病人"和貧困患者減免醫療費用共121萬元;為新農合等減免73萬元;為"健康包頭行動"支出400多萬元;為"健康包頭行動基金"支出234萬元;為社區和社區中心衛生院特需資金4萬元,特需51臺醫療設備近30萬元;為固陽縣醫院特需現金45萬元,特需價值2000余萬元的醫療器械和物品;為固陽縣下濕壕鎮、土右旗溝門鄉等鄉鎮特需資金19萬元,總計特需資金、醫療器械、物品和減免醫療費用3137萬元。
這些惠民舉措,無疑是中心醫院每年將自身做好的 "蛋糕"拿出來贈與患者分享,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卻是"溫補之法",和諧發展之路。
抓群眾難解事,為政府分憂
"除了掌握先進的醫療技術**疾病之外,我們還能為老百姓做些什么?還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這是包頭市中心醫院一直在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包頭市中心醫院在2008年承擔了"健康包頭行動"計劃第一版塊的"百萬五五零資助工程",資助五個病種:心臟搭橋術50例、肺癌50例、食管癌50例、胃癌50例、腸癌50例,總共減免120萬元。"百萬五五零資助工程"的開展使許多特困農牧民和下崗職工得到了應有的實惠,提高了這部分病人的生活質量。2009年,包頭市中心醫院又承擔了"健康包頭行動"中的"流動醫院"下鄉義診、免費體檢、病種篩查資助和免費送藥這一活動版塊,利用周六、日休息時間深入到土右旗、固陽縣和達茂旗15個鄉鎮為農牧民免費體檢、義診。2010年中心醫院在 "健康包頭行動"活動中繼續承擔"流動醫院"下鄉義診、免費體檢、病種篩查資助和免費送藥工作,并增加了"寧養醫院"活動版塊的內容,于2009年9月18日成立了"寧養醫院",寧養院是為晚期貧困癌癥患者免費進行止痛治療、護理指導、心理疏導、營養指導、靈性及哀傷輔導,共接收晚期癌癥患者364例,出診736人次,電話隨訪700余次,行程1.7萬余公里,投入資金140萬元。許多患者對醫院深表感謝,送來了錦旗、感謝信,也有家屬自愿加入寧養院義工服務。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基層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經固陽縣委、縣政府和包頭市中心醫院協商,固陽縣人民醫院從2008年5月由包頭市中心醫院托管,旨在提高當地醫療、管理、服務水平,使基層廣大人民群眾不去大城市也能享受到優秀的醫療服務。托管兩年多來,中心醫院派出了管理能力強、服務技術精湛的管理和醫技人員,通過他們的精心打造,固陽縣人民醫院醫療環境、醫技水平顯著提高,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和廣大患者的一致認可。
包頭市中心醫院秉承"精勤仁和"的院訓,弘揚傳統文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狠抓群眾難解之事,切實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10年9月2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視察包頭市中心醫院后高度評價了中心醫院能夠從服務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公共產品向群眾免費提供,替政府承擔了責任,也充分體現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稱贊醫院工作做得非常好,已經盡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