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其前身最早為東清鐵路中央病院,始建于1903年,幾經易名,1953年更名為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 [ 詳細 ]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其前身最早為東清鐵路中央病院,始建于1903年,幾經易名,1953年更名為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2004年并入哈爾濱醫科大學更名為哈醫大四院。醫院是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基地、黑龍江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國家首批三級..."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 醫院動態 > 哈醫大血案:病態狂歡傷害的終是患者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其前身最早為東清鐵路中央病院,始建于1903年,幾經易名,1953年更名為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1 09:55來源:求醫網
23日,一個患者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里頭,突然瘋狂地用刀子扎向了醫生,一個醫生死亡、三個醫生受傷,這是對醫生的第一次傷害。沒有想到,幾個小時之后,對國內醫生的第二次傷害又開始了,在當天晚上的8點21分,人民網刊登了這條消息,網上轉發后有一個調查,當時參與人數是6161人,而選擇高興的居然高達4018人,占65%。(3月27日新華網、央視《新聞1+1》)
白巖松說,看完這樣一個數字,我一身冷汗,我在想,我們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這4000人當中的一個?我們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兇手當中的一員呢?而歸根到底地說,在這樣一種仇恨被演繹到新的高度的情況下的時候,最終的受害者會是誰呢?
我可以回答白巖松先生,最終受害的是患者。當醫生人人自危,他們首先要做的是自保,然后才是靜下心來工作。本來可以治療的病,但怕承擔風險,要求轉院,就可能耽誤搶救的時間。所以說,這4000人中不會有我,我也不可能成為兇手中的一員。不是我比白巖松高尚和理智,而是現實告訴我,砍醫生,看起來是痛在醫生,而更多的是痛在患者!在我工作的潮州,半年內卻發生了兩起砍殺醫生事件。今年2月29日,在潮州市一醫院,藍某持刀竄至醫院,乘醫生不備,刺傷幫其父治病的主治醫生,還刺傷另2名醫務人員。另一起是去年11月3日,一名男子在醫院持刀砍醫務人員,造成醫院副院長當場死亡和兩名醫務人員受傷。這兩起砍殺醫生事件,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而是陷入了更深的憂慮之中。毫無疑義,出現砍醫生事件,醫院安全受到侵害,醫院工作秩序不能保障,尤其是醫生有恐慌心理,自保的人就更多,在治療過程中,他們連一點小風險也不敢承擔,這會走向一種怪圈。一位在醫院工作的老鄉告訴我,如今醫生是人人自危,院長下班不敢從大門走,醫生聽到吵架聲立即脫下工作服躲起來。這種恐懼心理顯然不利于醫生正常工作。
的確如報道所說,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遇難者只有一人,但受傷的醫生太多,這兩天哭過的醫生也太多了。同時有一些補救的措施也正在開展中,**消息說,黑龍江衛生廳為了保障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有了這樣一個《通知》:“哈醫大附屬一院醫務人員受到嚴重傷害,導致一死三傷。黑龍江省衛生廳《通知》要求,醫療機構要安裝警鈴、攝像頭、監控器、門禁系統;加強配備安保人員;兼顧患者就醫方便和保障醫務人員安全,引導醫務人員樹立人身安全意識。”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這樣的惡性事件,采取補救措施和防范措施是**的,但這樣醫生就安全了嗎?這種方法恐怕難以改變什么。要改變的是當今這個“以藥養醫”的制度,假如像陜西省神木縣那樣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保障制度,假如看病不越來越難、越來越貴,還會有這么多醫患糾紛和砍殺醫生事件嗎?還會有人為醫生被砍殺而起哄鼓掌嗎?
世界銀行專家張碩表示,“完全免費醫療”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醫療服務如果完全免費,人們付出的成本幾乎為零,醫療需求將大量釋放,勢必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2012年3月27日《人民日報》)但是,我們并沒有奢望“完全免費醫療”,只希望看得起病,不會“一人生病,全家受窮”;我們希望的是醫療資源公平些,畢竟,一些公仆不僅是自己“完全免費醫療”,而是全家人享受“完全免費醫療”。國內社會科學院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國內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了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新華網曾報道,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國內在醫療衛生領域正面臨尷尬境地: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成員國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國內位列191個成員國中的倒數第四位。
“生老病死”,貫穿著人生的全過程。有一個職業卻是生老病死始終離不開的,那就是醫生。當然,患者找醫生,也有一種心理是,你肯定能給我看好病,因為你是專業的。其實不然,醫學很復雜,不是都行的,也要把各種風險提前告知患者。病人入院后醫院要有一個危險信息的提前告知,這樣有利于患者建立思想預期,也有利于他跟醫生配合。醫院對治療信息的公開,會減少很多的糾紛,但往往醫患信息不對稱。不可否定,醫生當中有見利忘義、缺失職業道德的人,但哪個行業當中沒有見利忘義、缺失職業道德者?圍攻醫院,甚至砍傷殺死醫生,這種痛感,不僅是痛在醫院,而是更多的社會人。試問,人一生誰不會生病住院?需要追問的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中,這醫患之間的不和諧誰來化解?如今,我們可以把責任都推到體制上,但是當體制的改變仍然是個遠景目標的時候,相關各界就只能袖手旁觀、發發牢騷嗎?這種醫患矛盾何時是盡頭?不愿直面責任,不愿直面現實,不愿直面尋找根本,不愿直面解決問題,難道要讓這種砍殺醫生的悲劇一再延續下去嗎?
哈爾濱醫大血案中,被患者殺死的醫生叫王浩,確切地說他還是一位學生碩士研究生,他在醫院實習,卻被無辜殺害。這種慘烈的悲劇,如今痛在醫生,未來更痛在患者的身上。對于砍殺醫生事件,我沒有絲毫的高興,而是更加焦慮。白巖松說有網友留言:“應該舉國歡慶啊!鞭炮響起來!小酒喝起來!音樂開起來!”如果三萬多人當中僅僅有這么一個人寫,可能還可以加引號的理解。但是請注意,頂這個帖子的數量達到了5172,占到36100人里多大的比例。這么多人頂帖和“高興”,就讓我更加揪心。因為這種病態的狂歡,實則是我們最需要警惕的社會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