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古運河畔的山東省濟寧市是魯南人文圣地,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文西武、南湖北佛”之稱,東部的曲阜、鄒城,乃孔孟故里,是舉世聞名的孔孟儒家思想發祥地;西...
[ 詳細 ]
- 【類型】三級甲等 / 綜合醫院
- 【電話】0537-2903399
- 【網址】www.jyfy.com.cn
-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古槐路79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骨關節科“無痛病房”顯成效
時間:2012-11-01 11:17來源:求醫網
為使患者安全、順利、平穩、舒適地度過圍術期,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骨關節科制定規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完善的疼痛評估體系,采用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給病人帶來更好更安全的療效,骨關節科“無痛病房”成效顯著。
患者李女士,年齡88歲,因右髖部摔傷至右股骨頸骨折入院,康復師針對病情給予制定了個案化的康復計劃,護士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圍手術期鎮痛的教育指導與心理疏導,醫生給其講解整個圍手術期的鎮痛方案,特別強調良好的術后鎮痛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至關重要。從而提高了病人對疼痛管理的依從性,老人非常配合科室的治療計劃。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入院72小時內為其成功實施股骨頭置換術,術后3小時,醫生、護士、康復師經過對患者生命體征、全身肌肉力量、疼痛評分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老人生命體征平穩、肌肉力量好,疼痛評分1分,老人身帶引流管、鎮痛泵、輸液管下地站立并行走1米左右距離,感受很好,沒有不適感覺。其家屬激動地說:“這么短的時間能走路,而且沒感覺疼痛,真是讓人不敢相信,真的像你們術前說的一樣在無痛中接受治療”??剖易隽艘粋€硬性規定:所有病人術后只要評估能下地,我們盡可能讓其在最早時間下地,既預防臥床帶來的并發癥,加快病人的恢復速度,同時提高病人對手術質量的整體評價,感受到我們的治療效果。
設立“無痛病房”,在骨關節科主任張元民主持下,經過慎密討論,制定了關節鏡手術、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翻修手術的圍手術期鎮痛方案,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嚴格執行把關,從對入院患者的教育培訓改變過去“忍痛”理念,到對醫務人員實施多模式鎮痛執行的監督、檢查、整改等一系列措施,真正達到無痛治療的目的。
患者教育是術后疼痛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未緩解疼痛產生有害作用的相關信息。告知他們疼痛是如何被處理的、報告疼痛的重要性以及疼痛控制有利于恢復,提高病人對疼痛管理的依從性。給病人解釋鎮痛藥和非藥物方法的不良反應。鎮痛藥劑量個體化是患者有效術后疼痛管理的重要觀念。提高鎮痛效果降低不良反應。多模式鎮痛可減少每種藥物的劑量,延長用藥間隔的時間,減慢給藥的速度,因此減輕各種藥物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同時達到更好的鎮痛效果。
自開展無痛病房以來,病人從對疼痛的理念上、下地時間、用藥的頻次、睡眠、食欲、康復的速度及效果、病人的感受、住院時間等方面都比過去有了較大的進步。關節置換病人下地時間由術后平均12小時提前至術后2~5小時內;膝關節直腿抬高由術后2天,平均提前至術后6小時;膝關節術后一周屈曲度數由60度提高到90度;膝關節術后二周屈曲度數由90度提高到115度。術后48小時疼痛評分平均由4分降低至1分左右,術后靜息疼痛由3~4分降低至運動疼痛0~1分,48小時用鎮痛劑的頻次由3~4次降低到0~1次,進食時間由術后4.5小時提前至術后2小時,術后當日晚睡眠由3.5小時提高到6小時以上,病人平均住院日縮短1.5天。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優化鎮痛治療方案,不但讓病人術后的感受不活動不痛,而且在進行康復訓練時也要不痛,讓病人真正在無痛中治療,充分體現了我們的人性化治療模式。
患者李女士,年齡88歲,因右髖部摔傷至右股骨頸骨折入院,康復師針對病情給予制定了個案化的康復計劃,護士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圍手術期鎮痛的教育指導與心理疏導,醫生給其講解整個圍手術期的鎮痛方案,特別強調良好的術后鎮痛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至關重要。從而提高了病人對疼痛管理的依從性,老人非常配合科室的治療計劃。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入院72小時內為其成功實施股骨頭置換術,術后3小時,醫生、護士、康復師經過對患者生命體征、全身肌肉力量、疼痛評分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老人生命體征平穩、肌肉力量好,疼痛評分1分,老人身帶引流管、鎮痛泵、輸液管下地站立并行走1米左右距離,感受很好,沒有不適感覺。其家屬激動地說:“這么短的時間能走路,而且沒感覺疼痛,真是讓人不敢相信,真的像你們術前說的一樣在無痛中接受治療”??剖易隽艘粋€硬性規定:所有病人術后只要評估能下地,我們盡可能讓其在最早時間下地,既預防臥床帶來的并發癥,加快病人的恢復速度,同時提高病人對手術質量的整體評價,感受到我們的治療效果。
設立“無痛病房”,在骨關節科主任張元民主持下,經過慎密討論,制定了關節鏡手術、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翻修手術的圍手術期鎮痛方案,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嚴格執行把關,從對入院患者的教育培訓改變過去“忍痛”理念,到對醫務人員實施多模式鎮痛執行的監督、檢查、整改等一系列措施,真正達到無痛治療的目的。
患者教育是術后疼痛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未緩解疼痛產生有害作用的相關信息。告知他們疼痛是如何被處理的、報告疼痛的重要性以及疼痛控制有利于恢復,提高病人對疼痛管理的依從性。給病人解釋鎮痛藥和非藥物方法的不良反應。鎮痛藥劑量個體化是患者有效術后疼痛管理的重要觀念。提高鎮痛效果降低不良反應。多模式鎮痛可減少每種藥物的劑量,延長用藥間隔的時間,減慢給藥的速度,因此減輕各種藥物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同時達到更好的鎮痛效果。
自開展無痛病房以來,病人從對疼痛的理念上、下地時間、用藥的頻次、睡眠、食欲、康復的速度及效果、病人的感受、住院時間等方面都比過去有了較大的進步。關節置換病人下地時間由術后平均12小時提前至術后2~5小時內;膝關節直腿抬高由術后2天,平均提前至術后6小時;膝關節術后一周屈曲度數由60度提高到90度;膝關節術后二周屈曲度數由90度提高到115度。術后48小時疼痛評分平均由4分降低至1分左右,術后靜息疼痛由3~4分降低至運動疼痛0~1分,48小時用鎮痛劑的頻次由3~4次降低到0~1次,進食時間由術后4.5小時提前至術后2小時,術后當日晚睡眠由3.5小時提高到6小時以上,病人平均住院日縮短1.5天。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優化鎮痛治療方案,不但讓病人術后的感受不活動不痛,而且在進行康復訓練時也要不痛,讓病人真正在無痛中治療,充分體現了我們的人性化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