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抽動癥
時間:2012-11-02 16:04來源:求醫網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是小兒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0歲,男孩多見,男女比例為5∶1~3∶1 。成人患病率約為兒童的1/10。 近年來本病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本病起病時常被家長忽略,誤以為是孩子習慣問題,而受到責罵,或以為是眼病、喉病而看眼科、五官科。還有人認為抽動癥長大以后會自然痊愈,因此對病態的孩子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極易延誤較好的治療良機。江蘇省中醫院兒科朱先康
雖然抽動癥不是重危疾病,也沒有明顯的臟器損害,但由于發病后不能很快得到控制,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并可能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因此,我們**對多發性抽動給予足夠的重視。
小兒抽動癥是一種不隨意的、反復出現的、無明顯目的的運動或發聲。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兩大類。有些患兒抽動的形式可出現改變,如原來是眨眼、聳鼻,過一段時間改變成點頭、聳肩、不自主的發聲等。臨床觀察發現,患抽動癥的兒童多數具有敏感、羞怯、不合群、容易興奮和激動等特點。
抽動癥主要表現為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噘嘴、張口、伸舌、點頭等,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多樣化,輪替出現如聳肩、扭頸、搖頭、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癥狀更明顯,入睡后癥狀消失。
發聲抽動常有多種具有爆發性,反復發聲、清噪子和呼嚕聲,個別音節字句不清,重音不當或不斷口出穢語。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績下降,嚴重時動作和發音影響學習和課堂秩序,抽動癥癥狀呈波動性、進行性、慢性過程 。
多發性抽動癥除了癥狀復雜外,尚有許多共存病癥。只要出現共存病癥,尤其是共存病癥出現越早,則病情變為復雜而又難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以治療共存病為主才能好轉,所以及時發現和識別共存病就顯得非常重要。
共存病癥有:
1.以注意力渙散及(或)多動、沖動為主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即小兒多動癥。男孩多見。
2. 強迫癥,包括單獨或同時出現的各種強迫觀念與行為,持續反復地出現于思想和行動中,明知不對而欲罷不能,始終無法擺脫,有時很痛苦,可出現自殘行為,如咬舌、咬破手指、損傷皮膚、毀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殺念頭,對此務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女孩多見。
3.品行障礙及對立違抗性障礙,二者都有反社會傾向,不可忽視,不少家長常誤認為這些表現不是病態,以為只是脾氣倔犟而加以打罵壓制,結果病情反而加重。
4.學習障礙,是認知功能受損,主要是閱讀障礙和數學困難,可嚴重影響學習成績。
5.情緒障礙,主要是抑郁癥及心境惡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郁躁狂癥也可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發病。
6.焦慮障礙,主要是害怕與不安,如怕與親人分離、怕親人出事、怕上學、長期過度地怕陌生人、怕社會交往,乃至每天都為將來前途擔憂、惶惶不安等。
7.孤獨癥及相關疾病,包括語言障礙及與孤獨癥相同的Asperger綜合征。
8.攻擊性行為,如表現無端挑釁、辱罵毆打、破壞砸毀行為。
由于病情復雜痛苦,無法自控,病程又反復遷延,患兒的生活質量較差,主要是由各種共存病所致,而非多發性抽動癥本身。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精神因素及軀體因素有關。國內外學者經過調查發現,多發性抽動癥病人的親屬中,本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雙生子的研究也證明其患病的一致性達56%。 精神過度緊張、受驚嚇等可誘發抽動癥。軀體因素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鼻咽腔及咽結合膜炎癥,或某些部位的不適感引起局部激惹不適,產生保護性或習慣性動作而固定下來。如眨眼動作可因眼結合膜炎癥或眼內異物引起;皺眉、皺額可因戴帽過小或眼鏡架不合適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動作本身已失去合理性,但在大腦皮層已形成惰性興奮灶而反復出現抽動動作;由于模仿別人不良動作或生理缺陷也可成為習慣性動作而形成本病。
抽動癥的誘發因素:
1.圍產期因素:母體孕期精神緊張、高熱、先兆子癇、難產、生后窒息史、新生兒黃疸,剖腹產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腦炎、病毒性肝炎等。
3.精神因素:驚嚇、情感激動、憂傷、看驚險電視、小說及刺激性強的動畫片,過度打電子游戲等。
4.家庭因素:父母關系緊張、離異、訓斥或打罵孩子等。
5.其他因素:癲癇、外傷,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過敏等。
研究表明,導致兒童抽動癥發病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內因,也就是遺傳基因缺陷,實驗證明抽動癥是有家族病史傾向的。但是外因更為關鍵,這就是孩子的不良生活方式,現在很多孩子都愛吃快餐、喝可樂、看電視、玩電腦,這些對孩子的腦神經發育會產生很大不良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家庭向獨生子女化發展,父母的重望,學習的壓力,升學的競爭,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給少年兒童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緊張刺激和心理壓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伙伴,而很多家長出于安全的考慮,控制甚至禁止孩子和外界接觸,長此以往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健康也不容樂觀,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另外缺少玩伴使孩子們更依賴于電視和電腦。醫學研究已經表明,長時間看電視和電腦會使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產生畸形,使兒童抽動障礙發病的可能大大增加。
小兒抽動癥的預后:70年代以前認為本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發育障礙性疾病,至青春期后有自然完全緩解的可能,預后相對良好。兒童時期起病后往往是癥狀起伏波動,到了青少年時期癥狀達到頂峰狀態,于成年早期癥狀出現明顯的改善。據統計,本病到了成年后,大約1/3抽動癥狀完全緩解;1/3抽動癥狀明顯減輕;另有1/3抽動癥狀仍較明顯。約有48%可先后出現強迫行為,表現為強迫性數數字、強迫性行走和強迫性觸摸物體。另外有小部分病人可伴發品行障礙,容易導致刑事犯罪,預后可能較差。所以及時控制抽動癥狀,減輕軀體不適和心理負擔,糾正不良行為和不良情感,對本病的預后和防止嚴重行為障礙的發生是很有意義的。
小兒抽動癥的護理:
1.日常護理:要合理的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做到生活有一定的規律性,每天的作息時間相對比較固定,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緊張或興奮激動等。
孩子的飲食較好給予富有營養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維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飲暴食。盡量不喝含咖啡類的飲料以避免過于興奮,盡量不食海鮮發物如魚蝦、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科學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對提高療效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2. 居室環境:孩子的居室除了要注意開窗通風、適宜溫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求環境安靜、減少噪音。多發性抽動癥的孩子存在著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有噪音長期干擾,必將加重病情或誘發抽動。不要大聲地播放搖滾音樂、打擊樂,可是當地播放一些古典音樂、小夜曲等緩慢、柔和的音樂。使孩子生活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將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3.管教:家長不能因為擔心孩子有病就放松管教,不可嬌慣。但要注意管教方式應該是耐心地說服教育,不可打罵或體罰。關于游戲活動,不要讓孩子玩電子游戲機或者電腦游戲,禁止看一些驚險、恐怖的影片或電視節目,對于武打片或槍戰片要少看甚至不看,以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而誘發抽動加重。對于穢語孩子,要正確指導文明語言的使用。
4.上學:由于多發性抽動癥孩子的智力一般不受影響,所以可正常入學,但要注意孩子的學習負擔不能過重。但是,當孩子抽動發作特別頻繁、用藥不能控制或同時伴發比較嚴重的行為問題時,就需暫時休學一段時間,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控制后,再繼續上學。
5. 心理護理:首先應向家長、老師和同學對本病的特點、性質進行解釋與宣教工作,爭取全社會對本病的了解及對患兒的理解和寬容。尤其是家長更要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對孩子的抽動癥狀不要給予特別的注意或提醒,努力造就孩子良好的性格,保持一個穩定的情緒。語言和藹,多使用表揚和鼓勵的語言。耐心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決不可表現出不耐煩和焦慮。
心理治療主要是解決兒童的情緒問題與其它伴隨癥狀。消除誘發因素,恢復兒童的自信心,防止發生其他心理問題。間接地緩解癥狀,起到藥物治療不能代替作用。
患兒因為表現出控制不住的癥狀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譏諷,產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過于擔心著急情緒的影響,把自己的病看得過于嚴重,形成心理陰影。家長不要過分的擔心和緊張,對疾病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極配合醫生對孩子進行治療。
盡可能不談及孩子不愉快的事情,當孩子犯錯誤時,不能辱罵、毆打,要細心開導、耐心說服。以保證孩子的情緒穩定性。要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系,讓老師多給予正確引導,讓同學們多給予幫助,其目的在于不要讓同學或周圍人對患兒有歧視,讓孩子覺得到處都是溫馨和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感到生活中有快樂感,從而消除自卑心理,有利于緩解抽動癥狀。
建議孩子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了解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積極主動地配合家長和醫生的治療。
2.了解自己的不可控制癥狀是因疾病而致,別人是可以理解的,不要有自卑感,要主動和同學交往,以增進友誼。
3.當抽動病情較重而影響學習使成績下降時,要知道這是暫時的,以后通過加倍努力后是可以追上或超過的。
4.避免情緒波動,平時少看電視,不玩游戲機,不看恐怖影視片,與同學和睦相處,不打架斗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