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中醫院始建于1953年,經過發展,現有職工176人,床位100張,門診量66000人次,經濟收入666萬元。
洮南市... [ 詳細 ]
洮南市中醫院始建于1953年,經過發展,現有職工176人,床位100張,門診量66000人次,經濟收入666萬元。
洮南市中醫院科室齊全,臨床科室有:內、外、婦、兒、五官、急診、骨傷、針灸按摩、肛腸、皮膚、疼痛、家庭病床、理療科、手術室等。輔助科室有:放射線科、檢驗科、彩超..." />
洮南市中醫院始建于1953年,經過發展,現有職工176人,床位100張,門診量66000人次,經濟收入666萬元。
洮南市...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5 16:46來源:求醫網
2012年9月11日和12日,衛生部副部長、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馬曉偉同志應邀分別前往中日友好醫院和北京醫院,圍繞我國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當前公立醫院改革的背景及進展、大型公立醫院在醫改中的地位及任務做專題報告。
馬曉偉在報告中回顧了新國內成立六十余年來我國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前,我國建立了舉國辦醫體制,形成了覆蓋城鄉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使群眾“有地方看病”;改革開放后,通過激活微觀運行機制,特別是實行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收入分配制度,極大地調動了醫務人員積極性,推動公立醫院快速發展,使群眾“有人看病”;近十幾年間,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形成了醫療費用的分擔機制,使群眾“有錢看病”。我們要緊緊依靠黨和政府對衛生工作的領導,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尊重地方的首創精神,團結和依靠廣大醫務人員,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繼承和發展既往改革經驗,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
馬曉偉指出,要圍繞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解決醫療衛生行業存在的“不協調、不平衡和不適應”問題,就需要統籌推動公立醫院的改革和發展。明確發展是改革的最終目標,一方面以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為重點,推動改革;另一方面以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為關鍵,促進發展。一是完善和發展三級網的宏觀資源配置體制,建立上下聯動的辦醫體制,提高服務水平,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二是完善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微觀分配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三是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經辦制度,開展大病保險工作。四是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醫保對公立醫院的激勵約束機制。
馬曉偉總結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兩年多來各地的改革進展與成效。一是國內醫院普遍開展便民惠民措施,改善了群眾的就醫體驗,也凝聚了共識,倒逼了體制機制綜合改革。二是國家聯系試點城市推進改革取得突破。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鎮江等地在推動管理體制和辦醫體制改革、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對公立醫院的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三是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通過抓實抓好萬名醫師支援衛生工程,提升縣級醫院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以縣級醫院為龍頭,帶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解決縣域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馬曉偉強調,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對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期。公立醫院要把握機遇,通過改革,解決醫院平均住院日較長、效率還有提升空間、學科發展不平衡、醫務人員薪酬制度尚未建立等問題。特別是主動適應支付方式改革,推動醫院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管理模式,從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轉向精細的信息化管理;轉變投資方向,公立醫院支出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轉向擴大分配、提高醫務人員收入水平。并在“三個轉變”的基礎上實現“三個提高”,即提高效率,通過資源縱向流動提升服務體系整體績效;提高質量,以臨床路徑管理為抓手加強醫療質量管理;提高待遇,通過改善醫務人員生活待遇切實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衛生部醫政司、醫管司相關負責同志陪同出席報告會。中日友好醫院和北京醫院中層以上干部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