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第三醫院是大慶地區單獨的一所國家三級精神病專科醫院,1968年建院,1996年經省衛生廳批準確定為“大慶市精神衛生中心”... [ 詳細 ]
了解康復醫學 讓親人行動更自如
時間:2012-11-06 17:07來源:求醫網
2010年,醫院和哈爾濱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合作興建了哈爾濱市工傷康復中心,該中心的成立填補了專業工傷康復機構在哈市的空白,也讓市民更清楚地認識到康復對生活質量影響的重要性。
康復醫學為啥越來越重要
許多人或家庭有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突然中風或車禍、工傷,病人被送入醫院急救,一兩周后,病情穩定下來,卻不能說話,無法交流,肢體活動障礙,不能行走,不能自理日常生活,接踵而至城市社會交往障礙、心理障礙等,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諸多問題。
康復醫學的產生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們對健康的渴求,作為一門新興的醫學學科,它已和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保健醫學并列而成為現代醫學中的四大分支之一。康復即恢復,恢復到原來正常或良好的狀態。針對疾病和損傷所致功能障礙,使其盡可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而應用醫學與技術。換言之,康復醫學是一門對傷病者和殘疾者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進行康復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對傷、病、殘者應用康復治療手段,使其**限度地恢復身心健康,消除或減輕患者功能上的障礙,**限度地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使其能夠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需要。
康復醫學社會需求越來越龐大
康復醫學在我國有巨大的社會需求。需要康復醫學服務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人群:殘疾人,因各種功能障礙而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慢性病患者,以及老年病患者等。在我國,上述康復對象的人群十分龐大,再加上一些急性傷病及術后患者,需要康復服務的人數還將不斷增加。下面的一組數字,足以說明這種情況。而且由于現階段康復醫學的發展狀況和人們對康復醫學的認識不足,造成原本可能恢復的軀體未得到及時的康復治療,而留下終身的遺憾。
國內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44億,患有各種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礙需要康復服務的老年人約有7000多萬人;我國還有慢性病患者2億多人,需要提供康復服務的超過1000萬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因交通、工傷事故致殘的傷殘者,每年增加約為10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人需要康復服務。而哈市殘疾人就有3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61%。其中肢體殘疾5.5萬人,聽力殘疾14萬人,視力殘疾4.3萬人,智力殘疾4萬人,精神殘疾1萬人,綜合殘疾5.5萬人。加之哈爾濱市屬于腦血管病高發城市,在腦血管病**患者中,約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不少患者屬于肢體殘疾,因此,即使最保守的估計,由于康復治療不及時造成的各類肢體殘疾人數,哈市也至少在2萬人以上。
此外,還有眾多的因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骨關節病、創傷等引起的慢性功能障礙的患者,他們對康復服務的需求量更大。
重手術輕康復使致殘人數驟增
為什么那么多人在意外傷害或腦血管病后因后遺癥成為殘疾人,有關專家指出,是重手術輕康復的錯誤認識,使致殘人數驟增。
由于人們對現代康復醫學產生曲解,認為康復就是恢復,只要休息好、營養好就是全部,因而認為康復不需要什么技術!其實不然,康復醫學的難度更大,需要復雜的技術,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早期康復在于積極地避免臥床期的并發癥,如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癥,髖外展,髖外旋,足外翻,肌張力過高等,讓家屬和病人了解什么該做,怎樣去做,為進一步的康復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后期的康復治療,例如:腦卒中后經過藥物治療自然恢復率為25%,而經過早期科學康復,一年后可使90%的病人恢復步行能力,其中60%生活完全自理;20%在復雜的活動中需要幫助;15%需要大部分幫助;5%需要全部幫助。可使30%工作年齡的患者恢復工作。
康復醫學急需專門醫療機構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更加關注,人們對康復的需求越來越大。康復醫學這門學科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驚人,而且得到了醫界同仁和市民的普遍關注。
在此背景下,由哈爾濱市醫學會牽頭,哈爾濱市醫學會康復專業委員會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填補了哈市在康復醫學領域沒有專業組織的空白。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單晶麗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