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又名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始建于1922年,原為美國長老會基督醫院,經過9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醫、教、科、防等功... [ 詳細 ]
我市開設**“聯合病房”——我院神經內科設社區專診病區
時間:2012-11-06 20:07來源:求醫網
“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這是近年來我市醫改力推的緩解“看病難”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實際運行中,不少老百姓對社區醫院或多或少在醫療救治技術上有些擔心。昨日,江蘇康復醫療一院在寶塔路街道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神經內科專診病區,這是全市**醫療集團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的 “聯合病房”,方便老百姓及時就醫,并逐步形成社區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昨天一大早,在我院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首批“轉診”的4位患者來到黎明衛生服務中心,住進了專門開設的神經內科黎明康復病區。在病區內,記者看到醫療設施齊全,每間病房內設置兩張床位,有專門的護工進行護理服務,整潔干凈的就醫環境讓人感覺很舒適。病區內還特地為神經內科患者設置了康復訓練中心,配套器材齊全,給患者提供了較好的康復環境。
何謂聯合病房?江蘇康復集團社區管理中心主任李燕告訴記者,“聯合病房”是在我市醫療改革中提出的新名詞,就是將集團內各家醫院慢性患者的康復治療移至社區服務中心,由醫療集團安排醫生、護士長期在社區康復病區內工作,讓患者切實感受如同大醫院般的護理服務,“用社區的收費標準,享受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正是‘聯合病房’的意義所在。”
為何會將“聯合病房”**設立在神經內科?記者了解到,在各大醫院的神經內科病房常會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我院也不例外。“早在7月份,全院床位最難找的就屬我們科室,最緊張的時候曾在走廊上加了60多張床位。”我院神經內科主任周小平說,神經內科不同于其他疾病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致殘率很高,病人往往發病后容易造成身體功能的殘缺,病情較重的話,患者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因此住院周期長,由于恢復期慢,患者總是不大愿意出院,造成病房緊張,床位難求。
“神經內科的急性治療與康復性治療分界很明顯,作為三級醫院大多接待的是流動的急性病人,這一現象在各大醫院都存在。”周小平說,按照現在醫改要求,“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的就醫良性模式都已初步形成,不少社區醫院的硬件水平不比大醫院差,加之“聯合醫院”的推行,大醫院將醫療技術、護理服務注入社區醫院,老百姓大可不必擔心社區的就醫技術。
雙向轉診后的“聯合病房”除了在醫療技術上讓老百姓吃了顆“定心丸”,使醫院醫療資源緊缺得到緩解,最實惠的還要數醫療費用的降低。患者家屬江雨芬是首批同意將家屬送入“聯合病房”的,她告訴記者,她的父親是腦內大面積腦梗,已經入院10個月,之所以不出院就是想在醫院享受專業的康復訓練和日常護理。
“當時神經內科主任事先來征求我的意見,還特地帶我到社區醫院參觀。”江雨芬說,看完社區就醫環境后,就同意將父親移到社區醫院來康復治療。她認為,社區醫院的硬件設施很齊全,有神經內科醫生每天到社區查房,最主要的是按照社區醫院的收費標準,她特地算了筆賬,光是治療費用就能省15%。
社區醫院成立的初衷,是為老百姓提供低價、就近、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一些慢性病患者也能在社區醫院得到治療和恢復。李燕說,下一步還將繼續和社區醫院合作,將“聯合病房”推廣到更多科室,合理配置醫療資源,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