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始建于1935年,其前身為中央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歷經第五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解放軍84醫院及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等幾...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 醫院動態 > 消化道疾病治療進入“微創時代”
消化道疾病治療進入“微創時代”
時間:2012-11-07 18:00來源:求醫網
早期腫瘤及癌前病變和良性病變均可不開刀治療
8月25日,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承辦的2012消化內鏡微創診治新進展學術研討暨手術演示會在南京舉辦,多位國內優秀消化內鏡專家都參加會議并做了高水平的手術演示。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已經有過超過半數的消化道疾病可以通過內鏡進行微創治療,不再需要到外科開刀手術。可以說,消化道疾病的治療已經進入了全新的“微創時代”。
消化內鏡從單純檢查發展到診治兩用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科主任夏金榮教授告訴記者,消化內鏡技術廣泛應用于微創治療還是近十年的事情。原來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黏膜下腫瘤、消化道早期腫瘤及癌前病變、胃腸道良性病變等消化道疾病主要依靠胸外科手術進行治療,胸外科手術治療創傷大,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痛苦,而且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費用也會相對高,還會留下手術疤痕。
隨著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療中來。而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超聲胃鏡、膽道鏡等消化內鏡不僅僅是用于檢查,同樣可以進行微創手術。從最初的胃腸道息肉摘除,到現在的膽總管取石、胰膽管支架放置、食管黏膜下腫瘤隧道內鏡切除術等一系列的復雜微創手術,消化內鏡下的微創技術臨床應用已經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夏金榮教授指出,目前,已經超過50%的消化道疾病可以采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憑卵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體表不留任何疤痕等優勢,微創技術也被廣大患者所接受。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US(超聲內鏡術)、ESD(黏膜剝離術)等專業術語也被普通老百姓所熟知,食管平滑肌瘤、食道黏膜下腫瘤、賁門失馳緩癥、胃間質瘤、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早期腫瘤及癌前病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膽總管結石、膽管癌、膽管狹窄、胰管結石、胰頭癌晚期、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腫、胰管內乳頭狀黏液瘤等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選擇微創治療。因此,可以說消化道疾病的“微創時代”已經來臨。
消化內鏡微創治療安全可靠
夏金榮教授說,雖然大多數患者都已經接受了微創手術,不過還是有一部分患者對手術的安全性和手術效果心存疑慮。有的患者會擔心微創手術不能把腫瘤完全切干凈,留下后患;有的患者擔心術中術后會出現穿孔、出血等情況。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
專家介紹說,消化內鏡下的微創治療有嚴格的流程。首先要通過相應的內鏡檢查來發現病灶,然后對其進行染色處理,進而確定病灶的范圍,再利用超聲內鏡明確病灶深度,制定周密的治療方案,然后施行微創手術。相關研究資料顯示,經過多中心隨機雙盲對比研究,證實微創手術的療效與外科手術等同,沒有明顯差異。至于術中出現穿孔、出血等并發癥的幾率很小,即便出現了這類情況,也有相應的處理方法。
如何早期發現消化道疾病
夏金榮教授特別提醒說,疾病的治療是一方面,但是預防和早期發現更加重要,在中晚期腫瘤等的治療上,無論是外科手術還是微創治療的效果都會打折扣。
那么如何及早發現消化道疾病呢?首先規律飲食,合理作息是前提,常規的定期體檢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就是對身體的一些癥狀和表現要引起警惕。
食道腫瘤常常會表現為胸骨后疼痛、胸骨后有阻塞感,進食不暢、輕度吞咽困難等;胃部疾病可能會表現有一段時間無食欲、腹脹、消瘦、體重明顯下降等,還有時間較長的上腹部疼痛且對癥藥物治療沒有效果的要特別注意;腸道的病變往往表現為大便性狀的改變如黑便、血便等,還有出現較長時間的腹瀉或者便秘且治療效果不佳的,大便潛血陽性的都應該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