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始建于1955年,占地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6382平方米,在職職工68人,衛技人員61人,中高級職稱16人,床位...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江華縣瑤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 > 醫院動態 > 以國內速度實現“病有所醫”
以國內速度實現“病有所醫”
時間:2012-11-08 14:48來源:求醫網
編者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10年來,黨和政府把健康問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統籌謀劃,確立了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斗目標,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本報推出醫療衛生“科學發展·十年印象”系列報道,試圖對醫改及醫療衛生事業10年大發展做一個概要描述。
個人看病報銷比例提高,看病就醫方便程度得到改善。10年間,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民眾的感受最直接。
編織起世界上**的全民醫保網——
醫藥費不再自己扛
200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啟動之時,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這項制度會給農民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鎮潘保村村民才讓的遭遇,就是最鮮活的例證。才讓出生不久就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幾萬元的醫療費對他家來說是個天文數字,本該及早治療的病一直拖到他16歲那年。
2003年是剛察縣新農合試點工作開展的第一年,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才讓的父母為他繳了10元,參加了新農合。幾年下來,讓全家人沒有想到的是,才讓的病不僅徹底治療,他家也沒有因治病而陷入一貧如洗的狀態。現在,才讓的新農合醫療證與存折放在一起,作為最重要的東西鎖在抽屜里保管。
一項制度的發展,支撐了一個個不幸的家庭。已走過10年的新農合制度,自2003年開始試點,到2011年,國內參加新農合的人口達到8.32億,參合率達到97%。新農合制度使農民看病告別了“全自費時代”。目前,新農合制度成為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也是具有國內特色的農村居民健康保障制度。
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國內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為城鄉居民“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
10年間,我國編織起世界上**的全民醫保網。截至目前,國內參加基本醫保的人數超過13億,基本醫保覆蓋率超過95%。衛生部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4.9%。
“醫療保險涉及政府、企業、醫保方、醫療方、醫藥方等復雜關系,既沒有統一的模式,也沒有公認的典范,因此,醫保被認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國內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表示,“然而,我國卻在短短幾年內快速建立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醫保制度體系,并正在向一個健全的全民醫保制度邁進,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奇跡。”
公立醫院便民服務渠道不斷拓寬——
掛號看病越來越方便
10年間,人們發現,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看病就醫程序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
一大早,來北京同仁醫院就診的劉先生直奔預約掛號窗口。他告訴記者,過去掛專家號,有過頭一天凌晨來排隊的經歷,現在來醫院之前,先打電話預約所需要的專家號,按規定時間來醫院取號就行。“確實方便不少。”
在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看來,實施預約診療服務不僅僅只是掛號方式的改變,而是醫療就診模式的改變,讓診療更有計劃性。“通過大醫院就醫流程的改造,把專家資源用在刀刃上,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務實舉措。”
“住院和以前也不一樣了。”在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記者見到了83歲的孔凡真。12天前,她因糖尿病并發癥被“120”救護車送到這里。因為她在2月剛住過院,孩子們準備好住院押金和所有證件就匆匆趕到醫院。但讓他們頗感意外的是,醫院住院處只看了下醫保證,連身份證都沒要,沒收任何押金,就直接辦了住院手續,住院12天了還沒交過一分錢。
“住院不用先交押金,沒錢了醫院也不會給停藥。”該院護士長何燕姿說,現在醫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模式。患者簽訂就醫協議便可先看病,醫療費用由醫院墊支。政府積極協調醫療保險機構拿出部分資金放到醫院,并建立了費用監測預警、誠信監督信息系統、法院配合支撐追繳等一體化管理模式。
“以前,護士拿到清單后,賬上不足的就要催繳,如果欠上兩三百元可能就要停藥,本來平常挺好的醫患關系,也變得尷尬起來,但現在可以更專注于與患者的溝通。”何燕姿說,“先看病、后付費”,不僅只是一種支付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它給老百姓帶來莫大的實惠,看病沒那么難了,醫患關系也隨之更加和諧了。(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無假日醫院、預約診療、分時段就診……公立醫院便民服務渠道進一步拓寬。目前,國內所有三級醫院和82%的二級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77.5%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參與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城市大醫院候診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三長一短”問題逐步緩解。
信息化助力健康管理——
“大專家”離自己越來越近
做完晨練,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養和社區的林阿姨來到離家只有幾步路的健康小屋,預約了血糖指標檢查。踏進這間約10平方米的小屋,工作人員立即迎上來,遞給林阿姨血糖測量儀。測試結束后,又把林阿姨一天前所做的心電圖診斷報告交給她。在家門口的“健康小屋”免費測試血壓、血糖、精神壓力等健康指標,數據通過“云技術”傳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由專業健康師進行評測、視頻診斷和健康指導。
此前,林阿姨也去過附近大醫院舉辦的義診活動檢測血糖,“隊排1個小時,檢查結果等了3個月。”有了健康小屋后,林阿姨成為這里的常客。“數據都存在這里,不會丟失,需要測的時候就來一趟,也不用像在大醫院那樣等半天。這樣,我就能方便地監測自己的血糖指標,一旦不太穩定,還可以隨時預約掛號去看病。”
做完血糖檢測,林阿姨還按照預約時間,將睡眠監測儀帶回家,準備做個全面監測。工作人員說,林阿姨只要一做完監測,數據就能自動傳入自己的電子健康檔案。這一通過設在社區的遠程健康監護自助服務系統,有效實現健康檔案自動錄入,社區與大醫院無縫對接。
10年間,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和健康相關的衛生服務與管理,同樣憑卵高科技手段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地日益緊密。和廣州的林阿姨一樣,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可以就近享受到專業的醫療衛生服務。越來越多的大醫院、大專家也卵助信息化渠道,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
在醫療行業內部,通過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省、縣、鄉、村醫療機構間的互動正在形成,使優質的醫療資源能夠為老百姓,特別是邊遠地區群眾提供服務。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遠程會診系統已與88個縣(市)連接,會診量已超過2萬例。隨著中央財政支持中西部遠程會診系統建設,越來越多的患病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專家的醫療服務。
10年間,醫療衛生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民生幸福。如今,新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十二五”期間,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迎難而上,以醫保、醫藥、醫療“三輪”驅動,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為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交出新的“國內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