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縣人民醫院是政府創辦的非營利性醫院,至今建院五十多年歷史。五十余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勵精圖治,今已成為全縣單獨經衛生部及衛生廳核... [ 詳細 ]
湖南藍山縣醫患糾紛下降75%
時間:2013-03-08 14:21來源:求醫網
關注醫改
“這次下定決心要把病看好!”82歲的湖南省藍山縣竹管寺鎮近江村村民封普太終于下定決心,揣著100元錢來到鎮中心衛生院。
封普太患有肺心病,以前是“硬撐著,實在不行就買點止咳藥吃”,病因此越拖越重。直到聽說“10+100”新農合**模式(參合農民自付10元門診看病,自付100元住院治病,其余資金由新農合基金全額**),他才將信將疑地來到鎮中心衛生院。
6天后,他出院了,“做治療、輸液、吃藥……最后真的只花了100塊錢!
“10+100”、“50+600”、“20+300”……
一組組看似抽象的醫改數據,卻使藍山縣群眾看病的費用實實在在**降了。同時下降的還有醫患糾紛。《法制日報》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藍山縣實施醫改新政后,該縣醫患糾紛同比下降比例達到了75%。
鄉鎮衛生院看小病
住院最多需付100元
長期以來,農村醫療設施、醫療隊伍相對薄弱,廣大農民與城鎮居民在就醫問題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統籌城鄉醫療發展,藍山在探尋一種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醫改模式。
藍山縣地處湘南山區,全縣39萬人,2011年全縣財政收入3.31億元,是一個財政小縣。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當地老百姓心中的一件煩心事。
藍山縣衛生局局長吳友忠透露,2010年12月31日,藍山在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初期,因衛生院藥品種類少了,藥價降了,醫療服務范圍改變了,醫療服務的量下降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熱情降低了,曾一度出現鄉鎮衛生院 “冷死”,縣級醫院“累死”的現象。
“以前一些農民認為鄉鎮衛生院藥價虛高不愿來看病拿藥,有病直接去縣醫院,或干脆去郴州、長沙等地治療。” 吳友忠說。
從2011年開始,藍山縣逐步推進“10+100”新農合**模式。除了起付的10元或100元,參合農民因病在鄉鎮衛生院治療的其余費用全部不用自己掏腰包,包括國家和省里公布的基本藥物費、一般檢查費、治療費、手術費、普通床位費、護理費、內置材料費等都可以在衛生院進行即時報銷。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部分衛生院連住院起付線也減免了。
縣級醫院看大病
住院15天只需600元
然而,鄉、村醫療機構受技術、設備等限制,“5+10+100”模式只能診治常見病、小病,大病還得在縣級醫院解決。
為此,從2012年7月1日開始,藍山縣又實施縣級公立醫院新農合“50+600”、“20+300”補充模式,在以前的模式上更進一步。
“50+600”支付模式,即參合農民在縣中心醫院門診就診,每次只需自付50元;住院治療15天內只需自付600元,超過15天后每5天內病人增加繳納一次起付線600元,超額部分由醫院承擔。“20+300”模式,即參合農民在縣婦幼保健院門診就醫,每次只需自付20元;住院治療10天內只需自付300元,超過10天后每5天內病人增加繳納一次起付線300元,超額部分由醫院承擔。
記者在藍山縣人民醫院了解到,7月份住院病人的人均費用由6月份的2749元下降到了2671元。
“一個月的數據雖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但數據同比是下降的。”藍山縣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小玲對記者說。她認為,支付方式的改革不能按單一的方式付費,應該走臨床路徑,擴大單病種付費,按病種、病情輕重來付費,讓有效的資金發揮**的作用;看病貴貴在藥品,把藥價降下來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以前那些虛頭八腦的復雜程序都沒有了,現在報銷的流程清晰明了簡單,患者拿醫療卡先看病,出院就掏100塊錢,其余直接刷農合卡即可出院,都不用看賬單了。”劉心宜老人患有高血壓病等多種病,一發作就要來鄉衛生院一次住院9天,花了1200多元,除去報銷的80%,自己還要出幾百元,報銷手續還相當繁瑣。
為統一管理全縣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和財務,藍山縣專門成立了“鄉鎮衛生院管理中心”,加強對各鄉鎮衛生院人均住院費、藥品比例、日均住院費用、人均住院天數等項目的定期考核,實行新農合基金超支部分由衛生院負擔。
“這是為了有效遏制衛生院濫開處方和患者‘過度醫療’,確保新農合基金不被亂用、濫用。”吳友忠表示,現行的模式大大減少了醫療浪費,原來縣里一年浪費的醫療經費就達5000萬元。
從去年“10+100”新農合**模式實施以來,封舉林變得很忙,這位竹管寺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稱,他的病人大幅增加,“剛開始一段時間過道里都住滿了病人”。
村衛生室治感冒
與縣新農合聯網只需5元錢
與封舉林一樣忙碌的,還有3里之外的上堂安村衛生室醫生周仁發,“實施村衛生室5元看門診政策后,日門診量由原來的5—10人增加到了10—20人”。
他家新建的房子里,一樓**的一間作為村衛生室,屋前豎著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幾行粉筆字,介紹著“5元看病模式”。
記者翻看周仁發的一疊門診**單發現,大多數村民看頭疼、感冒等小病的花費都在20元左右,但只要交付5元門診費用,其余的費用都通過新農合資金支付。而這一切的實現依靠的是村衛生室與縣新農合聯網的電腦系統。
據了解,藍山有25所鄉鎮衛生院,358所村衛生室。和周仁發一樣,這300多名沒有編制的村衛生室醫生因為“5元看病模式”,都有了基本穩定的收入,他們的收入由三部分構成,公共衛生**每年7000多元,基本藥物制度**3000多元以及門診的接診收入。
“現在患者出院,全是笑容滿面,以前要出那么多錢,很多患者都是板著臉,經常會發脾氣。”醫院農合辦結算中心的工作人員說。
醫療減負8000余萬元
醫患糾紛下降了75%
藍山醫改新政帶來的效應已初顯。
“通過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建立科學的、合理的新農合支付模式,藍山將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藍山縣委政法委書記黃永英向《法制日報》記者透露,醫改新政實施后,全年將為全縣參合農民減輕醫療負擔8000余萬元,確保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增強了勞動能力,減負和增加勞動收入共計可為全縣農民增加收入近2億元。
藍山縣衛生局工作人員介紹,在鄉鎮衛生院實行藥品零差率以后,曾擔心衛生院收入減少,效益變差,醫務人員的收入降低,會引起人心不穩定,人才留不住,醫療服務水平下降等現象,在實行“10+100”就醫模式后,衛生院不但沒有“冷”,反而比醫改前更“熱”。
藍山縣政府在政府官方網站發布的一份資料顯示,該縣醫改新政實施后,醫院服務量大幅增加了,但醫患糾紛卻呈直線下降趨勢,與上年度相比下降了75%。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社會管理創新重要舉措之一,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民生。”永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唐湘林向《法制日報》記者透露,藍山縣今年被確定為湖南省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縣,而藍山醫改新政則是該市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