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治療干燥綜合癥
時間:2015-03-06來源:求醫網
干燥綜合癥是因人體津液虧損,造成局部或全身出現以干燥為主要特征的病證。病 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可致多臟器受損。其臨床辨證,首當辨其虛實表里。大抵感受外邪(燥熱之邪)致病者,多屬表屬實,起病急,病程短。而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弱, 失治誤治,久病及里者,耗傷肺、腎、肝、脾、胃之陰液,致陰虛津虧者,屬里屬虛,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里虛證再復感外邪者,多屬虛中夾實之證。臨床詳辨主次,分別論治。
1.燥邪犯肺證
本證又稱燥氣傷肺證,是外感燥邪或感受風熱化燥傷陰,以致肺津耗傷的一類病證。 癥狀:口鼻干燥,干咳無痰或痰少粘稠,難以咯出,常伴有胸痛、發熱頭痛、周身不爽等,舌紅苔薄黃而干,脈細數。
治法: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
桑葉10g 石膏20g 甘草10g 人參須10g 火麻仁15g 阿膠10g 麥冬20g 杏仁10g 把葉10g 云苓20g 南北沙參各10g 。
加減:兼有風熱表證者,宜疏風潤肺,方用桑杏湯。
中成藥:辮羊清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合養陰清肺膏,每次10時,每日3次。
2.肺腎陰虛證
癥狀:口干咽燥,聲音嘶啞,咳嗽少痰,心煩少寐,骨蒸潮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清肺益腎,滋陰生津。
方藥:百合固金湯化裁。
生地10g 熟地10g 麥冬10g 玄參10g 百合10g 沙參15g 青果10g 阿膠10g 桔梗10g 貝母10g 知母12g 山藥10g。
加減:口咽干燥甚者,可加蘆根、甜柿霜、烏梅。陰虛內熱者加地骨皮、自薇、鱉甲。
中成藥:麥昧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肝腎陰虛證
癥狀:眩暈耳鳴,口干目澀,視物模糊,兩脅隱痛,爪甲枯脆,失眠盜汗,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舌紅苔少或無苔,脈沉弦或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生津。 方藥:一貫煎合左歸飲加減
枸杞子15g 菊花10g 生地10g 熟地10g 沙 參15g 麥冬15g 首烏10g 白芍10g 旱蓮草10g 木瓜10g 山萸15g 桑椹10g 。
加減:眼干澀,視物模糊者,加斛。
中成藥:杞菊地黃丸,每次6g,每日3次。石斛夜光丸,每次1丸,每日2次。
4.脾胃陰虛證
癥狀:舌干口燥,干嘔昵逆,饑不欲食,胃院隱痛,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稍數。
治法:健脾益胃,養陰生津。 方藥:益胃湯合玉女煎加減。
沙參l5g 麥冬l5g 石斛 l0g 生地l0g 玉竹l5g 白茍l0g 知母l0g 甘草l0g 玄參l0g 。
加減:若脾陰不足而致"脾約"證,見大便難,宜用麻子仁丸。
中成藥:養胃舒沖劑,每次1袋?每日3次。
5.氣血痕阻證
癥狀:口干咽燥,眼干目澀,頭暈目眩,皮膚粗糙,色暗發斑,四肢關節疼痛或伸不利,舌質暗少津,或青紫有痕點,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化痰。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當歸l0g 生地l5g 赤芍l0g 雞血藤30g 桃仁l0g 紅花10g 牛膝l5g 鹿銜草l0g 穿山甲l0g 甘草l0g。
加減:關節畸形,皮膚痕斑且粗糙者,可加水蛭、庶蟲等。
中成藥:大黃庶蟲丸,每次1丸,每日2次。
查看更多關于中醫辯證治療干燥綜合癥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