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濕熱體質的飲食常識
時間:2014-12-18來源:求醫網
從中醫上講,濕熱體質是因為肝膽脾功能相對失調引起的。濕熱體質的飲食常識是需要我們了解的,只有了解濕熱體質飲食適宜食品還有不適宜的食品,才會保證大家的健康,那么究竟濕熱體質飲食需要注意的有哪些。
以下是關于濕熱體質的飲食常識的介紹:
1、秋冬需養陰,濕熱質多發的青年群體因為熬夜、欲望多、飲食重口味等原因消耗腎水,常伴有陰虛或者陽虛的特點,所以通達肝氣的同時要養護腎氣和肝血,可以吃些枸杞、桂圓、米粥、綠葉蔬菜、豆芽、蘿卜、大白菜等。
2、平衡此時節臟氣,咸味的食物要少吃,如:貝類、魚、栗子、鴨、蟹、血、豬心等。另外“冬月不可多食蔥,令人發疾。”“觸寒而回,寒若未解,不可便吃熱湯熱食,須稍傾方可。”羊肉大熱,濕熱現在不宜多吃,嘗鮮即可,也較好搭配蘿卜、甘蔗等涼性食物。
3、《千金方》十月勿食椒(胡椒、花椒),傷血脈。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無光。勿食韭,令人多涕唾。勿食獐肉,動氣。如新姜、小蒜、蓼子、野雞肉、狗肉、霜下瓜、葵菜、胡椒、花椒、韭菜、獐肉、豬腎、羊腎、豬肉等食物。
4、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盡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5、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后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癥狀。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上述是簡單介紹濕熱體質的飲食常識,要求大家在選擇濕熱體質食品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只有最適合的才是較好的。體內濕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癥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癥狀嚴重通過調理效果不好的建議找中醫辨證施治后再調理。
查看更多關于簡單介紹濕熱體質的飲食常識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