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一、中醫
本病為純熱之證,有虛實之分。實熱宜清,虛熱宜滋陰,兼風邪者,宜祛風清熱。發展迅速,藥物治療無效者,宜手術治療。無論虛實,均應配合局部點眼。
1、辨證選方
1)心肺風熱
治法:祛風清熱,活血通絡。
方藥:梔子勝奇散(《原機啟微》)加減。白蒺藜(炒)12g,蟬蛻12g,谷精草12g,甘草12g,木賊草12g,黃芩12g,菊花12g,草決明12g,山梔12g,川芎12g,荊芥稅12g,羌活12g,密蒙花12g,防風12g,蔓荊子12g,若眵多便秘者,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黃。
2)脾胃實熱
治法:瀉熱通腑。
方藥:瀉脾除熱飲(《銀海精微》)加減。黃芪10g,防風9g,茺蔚子12g,桔梗6g,大黃10g,黃芩12g,黃連6g,車前子15(包),芒硝10(沖)。體不虛者去黃芪,加玄參、夏枯草,以加強瀉熱散結之功。
3)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醫宗金鑒》)加減。知母12g,黃柏12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藥15g,丹皮12g,澤瀉12g,云苓12g。或兼服甘露飲(《和劑局方》)。生地15g,熟地15g,茵陳12g,黃芩12g,枳殼10g,石斛12g,枇杷葉10g,甘草3g,天冬15g,麥冬15g。若心煩失眠重者,可加酸棗仁、夜交藤、五味子等。
2、點眼療法:用于胬肉無須手術或術后防其復發者。除前述外用藥物外,下列藥物可選用。
(1)使君子藤:以刀劈開,取流出汁點胬肉,每日2次。
(2)鮮鵝不食草適量,搗汁澄汁煮沸加冰片,少許,調勻后點胬肉上。每日1~2次。
(3)烏梅一只,輕粉、冰片各少許,共研極細未,點胬肉上,日1~3次。
(4)杏仁去皮尖,白蜜各適量,共研膏,少許點胬肉上,日1~2次。
(5)浮萍適量,冰片少許,共研極細,點胬肉上,日1~2次。
(6)硼砂3g,冰片少許,共研極細,點眼日1~2次。或加膽礬3g,制法如上。
(7)葳蕤仁6g,青鹽3g,豬胰30g,搗研極爛,少許點眼,日1~2次。
(8)磠砂、風化硝、冰片各6g共研極細未,少許點胬肉上,痛甚者以生理鹽水沖之。
3、中藥
1)三黃片:每服4~6片,每日3次。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紅赤,而邪熱內盛,大使秘結者。
2)防風通圣丸:每服6g,日服3次。具有清熱疏風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紅赤癢澀,表里俱實者。
4、針灸
1)體針加點刺胬肉法:主穴:睛明,瞳子髎。配穴:少澤、太陽、合谷。用毫針從胬肉頭部至根部輕劃或點刺數次,至少量出血,然后針主穴配穴各一,取少澤穴時,應點刺放血。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前3~5天輕劃點刺胬肉,后5-7天僅取穴針刺。治療期間應配合點眼。
2)耳針:取眼、神門、肝、肺等穴,每日針刺1次,每次留針10~15分鐘;適用于胬肉明顯紅赤者。
3)濕敷法:黃柏、白及各等份,水煎,冷敷眼部,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用于胬肉紅赤較甚者。
查看更多關于翼狀胬肉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