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潴留的中醫辨證治療
時間:2015-07-20來源:求醫網
從消化科疾病臨床觀察來看,在胃、腸、肝、膽疾病中,中醫藥治療胃潴留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西醫學上講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粘膜脫垂癥、胃神經官能癥等疾病,當以胃痛為主要表現癥狀的時候,均可參考胃痛篇辨證論治。
辯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優勢,是中醫的精華。中醫辯證比較考究,人體五臟六腑之盈虛、氣血營衛之通塞,均要依據癥狀、舌象、脈象而定。接下來我們從幾種臨床表現來論述胃潴留的診治。
一:寒邪客胃:胃痛爆作,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 溫胃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
二:飲食積滯:脘腹脹滿,噯氣泛酸,或吐不消化的食物,嘔吐過后或矢氣后疼痛有所減輕,或大便不爽,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保和丸
三:肝氣犯胃:胃脘脹悶,胃痛連脅,噯氣,大便不暢,每因情緒波動發作或加重,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柴胡舒肝散
四:肝胃郁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治法:疏肝理氣,泄熱和胃,止痛 化肝煎
五:瘀血停滯:胃脘疼痛,痛有定處,入夜痛甚,痛如針刺感,進餐后疼痛加重,或吐血便血,舌質紫暗,有瘀點和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參飲
六:胃陰不足:胃部隱隱作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大便3-5天一次,嚴重者一周一次或者時間更長。舌質紅,沒有舌苔,并且缺少津液。
治法:滋陰益胃、和胃止痛 一貫煎
七:脾胃虛寒:胃部隱隱作痛,喜暖喜按,空腹時疼痛發作或加重,進餐后疼痛減輕,口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溫中建脾、和胃止痛 黃芪建中湯。
查看更多關于胃潴留的中醫辨證治療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