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

出血熱的典型癥狀
1.發熱:這是出血熱最基本的癥狀,不同的出血熱,發熱持續的時間和熱型不完全相同,以蚊為媒介的出血熱多為雙峰熱,各種癥狀隨第二次發熱而加劇,流行性出血熱和新疆出血熱,則多為持續熱。
2.出血及發疹:各種出血熱均有出血,發疹現象,但出血,發疹的部位,時間和程度各不相同,輕者僅有少數出血點及皮疹,重者可發生胃腸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統大出血,現將我國及其他地區所見到的出血熱疾病出血發疹情況簡述如下:
(1)流行性出血熱:在發病1~5天的發熱期,呈急性病容,面,頰及上胸部充血,潮紅,眼結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膚黏膜可見細小出血點,常分布于上腭,眼結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條狀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壓迫部位可見瘀斑,咽部多充血,結膜囊顯著水腫,95%以上病人束臂試驗陽性,到發病5~8天的低血壓期各種癥狀加劇,此時充血現象消退,而出血現象加重,皮膚黏膜出血點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時可伴發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進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時,出血現象更為顯著,壓迫部皮膚可見大片瘀斑,并可發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嘔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熱:登革病毒可引起無出血傾向的登革熱,但近20年來,在東南亞地區的登革熱,常伴有嚴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癥流行,稱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是一種臨床綜合征,其主要癥狀有高熱,肝脾腫大,休克和出血現象,多數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軟腭見有散在性瘀點,有時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發生紅斑,斑丘疹及風團樣皮疹,有些病人可發生鼻血,牙齦出血,胃腸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熱:病人發熱時伴有面頸及上胸部皮膚充血,潮紅,在胸,背,腋下,面部,頸部及四肢有瘀點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條索狀排列,出血點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軟腭及齒齦亦有瘀點,注射部位可見血腫及瘀斑,眼球結膜有水腫。
(4)遠東出血熱(far easter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由蟲媒病毒所致,其傳播媒介為嚙齒動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鮮,突然發病,初起有發熱,頭痛,腰痛等全身癥狀,在結膜和皮膚(尤其是腋部)出現瘀點。
(5)阿根廷出血熱(Argentinia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由蟲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傳播媒介為螨,有發熱,頭痛,腰痛,齒齦及鼻出血等。
(6)玻利維亞出血熱(Belivia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系由蟲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傳播媒介是嚙齒動物,初起有發熱,頭痛,關節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膚感覺過敏,即使受光線照射后也能使皮膚產生疼痛,有明顯結膜炎,眼眶周圍水腫,但皮膚黏膜無瘀點,可有胃腸道出血,恢復期可發生彌漫性脫發。
3.低血壓休克:各種出血熱均可發生休克,但發生的頻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流行性出血熱休克發生最多而且嚴重。
4.腎功能衰竭:以流行性出血熱的腎損害最為嚴重,其他出血熱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腎損害,但多輕微,僅表現為輕到中度的蛋白尿。

- 友情鏈接:
- 出血熱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