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南眼科醫院是三級眼科醫院,創建于2002年,2003年愛眼日(6月6日)正式開業,是南京地區第一家眼科專科醫院,醫療設備先進、專科特... [ 詳細 ]
南京東南眼科醫院講解準分子手術安全性
時間:2012-10-22 16:26來源:求醫網
“卵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上世紀90年代初,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手術)引入內地,眾多近視眼患者“卵我一雙慧眼”的愿望不再是夢想。在摘下眼鏡的誘惑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接受手術。
然而,最早將LASIK手術引進臺灣地區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宣布不再做此手術,理由是經長期觀察,他發現該手術存在并發癥等風險。
此舉一時引起輿論嘩然,可蔡瑞芳本人隨后卻宣稱是“一場小小的誤會”。但公眾對激光矯正近視手術的關注持續發酵,眾多已經通過手術摘下或希望摘下眼鏡的人開始猶豫,這個手術安全嗎?
無證據顯示LASIK手術不安全
“從LASIK手術本身來說,目前沒有醫學證據證明其不安全。”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眼科學者指出。
記者從中山大學眼科中心了解到,該中心于1994年開展LASIK手術,至今已完成8萬多例。在國內較早開展LASIK手術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也已完成近2萬例。相關專家均表示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并發癥,出現視力倒退情況的只占很小比例。
蔡瑞芳的言論見報后,臺灣眼科醫學會2月14日強調,只要嚴格篩選病人及注意手術過程,LASIK手術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手術”。
中山大學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楊斌教授指出,近視矯正手術走過了漫長的發展路程,用激光作為切割工具取代傳統的鉆石刀,在國內也有近 30年的歷史。蔡瑞芳所描述的“利用雷射刀將近視病患角膜環切”、“以雷射刀切去下層角膜”等,指的是早期的準分子激光手術。早期的技術確有不成熟的一面,比如將角膜整個做個放射狀切口,會導致角膜抵抗力差。
楊斌從事角膜屈光手術臨床與基礎研究多年,并于199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LASIK手術,是目前國內實施此項手術例數最多的專家之一,他還于 2001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準分子激光個體化角膜屈光手術治療近視。楊斌指出,如今激光矯正視力的技術早已改進,設備也已更新到第五代。目前的飛秒手術**性非常高,也更加安全可靠。
臺當局“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強調,除非醫生的見解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且經醫學會的科學討論認為手術確實不再適合,否則“衛生署”不會禁止這項手術,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未明文禁止近視激光手術。
但技術相對安全,并不意味著沒有風險。據了解,衛生部出臺了相關行業標準《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去年8月發布,今年2月1日起施行),對于人員和醫療機構均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從事這一手術的醫生,要持有醫用設備(眼科準分子激光治療儀)上崗合格證等。
這一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北京大學眼科中心近視激光治療中心陳躍國教授指出,醫生的手術能力是決定手術結果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在醫生駕馭激光機的能力和手術操作的熟練程度兩個方面。只有熟悉機器性能、手術技法熟練的醫生才能順利地完成近視激光手術。
為何會出現視力倒退
蔡瑞芳指出,他發現多名患者在術后一切良好,但手術多年后出現視力惡化的并發癥,而且無法卵由手術后戴眼鏡來矯正視力。后來他發現,這些患者的共同特征是有慢性的眼部炎癥。
對此,陳躍國認為,早期手術中,對禁忌癥的執行和術后的處理沒有那么嚴格,這是造成問題的原因所在。比如患者本身就有慢性眼部炎癥,本應擋在手術門外。陳躍國介紹,這是因為眼部炎癥的侵害只會在角膜表面的上皮細胞層,但進行手術后因為角膜切口,讓發炎物質浸潤到內部組織,造成眼睛組織的破壞。(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陳躍國介紹,激光矯正視力手術有很多禁區,包括眼部活動性炎癥、眼周化膿性病灶、嚴重的眼附屬器病變(如眼瞼缺損、畸形、慢性淚囊炎等)、已確診的圓錐角膜、嚴重干眼病、未受控制的青光眼和糖尿病、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未受控制的全身結締組織病及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接受手術者即使沒有這些問題,其自身角膜條件也是重要制約因素。陳躍國說,如果手術中央角膜厚度小于450微米,或預計角膜瓣下剩余基質床厚度小于250微米,也是不可以手術的。
此外,陳躍國指出,術后的注意事項也有很多,比如眼部保護、定期復查眼壓、避免激素性青光眼的發生、避免進行可能會造成對頭部和眼部撞擊的運動項目等。
LASIK手術后,最嚴重的損害是形成圓錐角膜。圓錐角膜是指角膜中央變薄向前突出,常造成高度不規則近視散光和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害,但這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陳躍國介紹,除了已確診的圓錐角膜不能接受手術外,一般建議術后基質床大于250微米,以減少圓錐角膜的發生。
不是非做不可的手術
“激光近視矯正手術不是非做不可的手術。” 楊斌指出,“這個手術是在健康的角膜上動手術,而不是在患病的角膜上。”
“以前網上質疑很多眼科醫生就不接受這一手術,但是我自己做了,已經14年,沒有出現任何不適。”但楊斌認為,這一手術的做與不做,與個體相關,不是**要做的。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副教授周激波說,眼科醫生因為精細手術的要求,對近視度的要求比較高。從職業需要講,眼科醫生較好有 300度的近視,這樣工作起來才比較方便。而眼科醫生往往在40歲時左右,技術和經驗才走向成熟,如果摘掉近視眼鏡,這時可能就要戴上老花眼鏡,從這個角度講,眼科醫生接受近視激光手術的必要性也不大。
然而,近些年來,各種激光矯正視力的廣告鋪天蓋地。一位專家透露,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手術費用在5000元左右,而飛秒激光手術要高一倍,要過萬元。“不排除因為經濟利益,某些醫生選擇對患者隱瞞詳細信息。”這位專家指出,將不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領向了手術臺,才是真正風險所在。
激光作為切割工具取代傳統的鉆石刀,為近視手術帶來質的飛躍。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在國內最早引進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簡稱PRK)。PRK利用準分子激光的特性直接對角膜光學區進行切削,早期的手術有顯而易見的弱點。
隨著技術發展,出現了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手術)。這種手術是利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翻轉角膜瓣后,采用準分子激光對角膜進行屈光性切削,然后將角膜瓣覆蓋回去。由于角膜變薄,焦距變短,從外進來的光線就可精準對焦在視網膜上,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因為有角膜瓣這個保護層,術后反應小,病人疼痛輕,視力恢復也較快。
在LASIK手術基礎上,又出現了飛秒LASIK技術。LASIK使用機械刀片切割角膜瓣,切割時有一定誤差。而飛秒LASIK實現了無刀手術,**性更高,也更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