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76年,是我國優秀的大型現代化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 [ 詳細 ]
新項目科普--核醫學檢查基本常識
時間:2013-02-19 13:44來源:求醫網
什么是核醫學檢查?
核醫學檢查是利用特定的顯像劑能對某種組織或臟器進行選擇性定位的特殊性能進行疾病診斷的一種醫學影像檢查。與CT、X線攝片等放射學檢查不同的是:核醫學檢查利用的放射線不是來源于檢查設備,而是來自特定的顯像劑。核醫學檢查前,須經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途徑將相應的顯像劑引入受檢者體內。不同的檢查項目,使用的顯像劑不同。
用于疾病診斷的醫學影像檢查多種多樣。大家比較熟悉的醫學影像檢查有:
超聲、CT、磁共振等。這些影像檢查的共同特點是:提供的診斷信息以人體組織或臟器解剖結構為主。
核醫學影像檢查顯示的診斷信息則以某臟器或組織的血流、功能、代謝信息為主,這些信息并非肉眼可見。要捕獲這類信息,必須借助合適的“媒介物”即:核醫學檢查所用的“顯像劑”。這些“顯像劑”也被稱之為“放射性藥物”,例如:觀察臟器血流灌注的“顯像劑” 為“99mTc標記的紅細胞”。檢查其他組織的“顯像劑”則有屬于自己的名字。
什麼是放射性藥物?
放射性藥物一般包括兩部分: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的普通化合物(藥物),二者之間借助一個特殊的“鉤子”連接成一體。根據不同的連接方式,這類“鉤子”的專業名稱有所不同,常見“鉤子”的專業名稱有“配位鍵”和“共價鍵”。將某放射性核素與某非放射性普通化合物通過這種“鉤子”連為一體的化學反應過程稱為 “放射性標記”,所得產物就是“放射性藥物”。目前,核醫學檢查使用的放射性藥物絕大部分為99mTc標記放射性藥物。如:骨掃描檢查用的99mTc-MDP即是將放射性核素99mTc與非放射性的亞甲基二磷酸鹽(MDP)通過配位鍵連接為一體的放射性藥物。
放射性藥物的體內分布取決于其中的非放射性部分。例如:99mT c-MDP的體內分布與MDP同(沉積于骨皮質的羥基磷灰石表面),而不同于99mTc(主要分布于唾液腺/胃腸道)。其它99mTc標記的放射性藥物也是如此。
核醫學檢查的原理
自發衰變是放射性核素固有的物理特性,放射性藥物中包含的放射性核素也不例外。放射性核素衰變過程中釋放出特定能量伽瑪射線。這類伽瑪射線類似于普通照相機成像利用的自然光線。置于受檢者體外的核醫學成像設備——ECT或PET的探頭相則當于普通照相機的鏡頭。這種特殊“鏡頭”可捕獲來自受檢者體內放射性藥物發出的伽瑪射線并記錄其空間位置,此后, ECT或PET探頭將這些信息轉換成電子信號,傳送/貯存到電子計算機內;最終經計算機處理成可供醫生診斷的核醫學圖象。
核醫學檢查項目及意義
醫院核醫學科提供的核醫學檢查項目大多為腫瘤治療前的分期檢查(如:全身骨顯像)。此外,乳癌前哨淋巴結顯像用于乳癌術前檢查;腎動態顯像用于腎功能的評估;甲狀腺顯像主要用于舌根部、上縱隔腫物與異位甲狀腺的鑒別,判別頸部腫物與甲狀腺的關系;肝血池顯像用于肝海綿狀血管瘤與肝臟其它腫瘤的鑒別診斷。上述諸檢查項目均為組織或臟器的功能,代謝影像檢查。這些檢查項目不能被其它醫學影像檢查替代。
核醫學檢查結果對醫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作為肺癌等易發生遠端轉移的惡性腫瘤的療前分期檢查,骨顯像是常規檢查之一。若肺癌療前患者的骨顯像檢查顯示患者有骨轉移,其臨床分期已達IV期,優選治療方案不是外科手術切除,而是全身化療。再如: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結顯像,早期乳癌患者通過核醫學前哨淋巴結示蹤檢查配合外科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治療方案;如果活檢切下的前哨淋巴結沒有癌轉移,則可選擇“保乳術”,免去腋窩淋巴結清掃,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