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人民醫院努力把堅持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將實現醫院又好又快發展歸納為一個中心(以病人為中心);三個建設(服務建設、文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 [ 詳細 ]
用實際行動演繹護理改革
時間:2012-10-27 13:00來源:求醫網
心內科優質護理服務心得
今年我院優質護理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我們心血管內科作為示范病房,自然是感慨頗多,長久以來的護理模式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總覺得讀了四五年的書,經過了專業的教育,畢業了卻要給人擦臉洗腳,這些本來由家屬做的現在由我們來承擔,會不會使我們原本就不高的社會地位更低呢?帶著這些想法,我們開始試行優質護理服務。
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每一個細節著手,每天早上交班后,我們微笑著來到病房,病房內空氣清新,助理護士早已把患者的床鋪收拾得干凈、整齊,每位患者看上去也都非常舒適。我們會積極主動的向患者介紹自己,微笑的和患者或家屬打招呼,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感染他們,讓他們能放松一下心情,我們小小的改進卻拉近了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協助患者翻身、檢查傷口、擺放功能位、詢問患者的睡眠和飲食情況,與他們親切交流,認真傾聽。在做各項基礎護理時,我會很耐心的講解這么做對病情有什么好處,注意哪些事項,也會時常詢問患者有什么反應或不舒服。健康宣教也會貫穿到每一項護理操作中去,打針時我會邊消毒邊告訴患者今天輸液的藥物,有什么作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當患者還在意猶未盡的詢問有沒有消炎藥時,我們的針早已打好了。當我們在病房巡視液體時,宣教是隨時隨地的。比如看到糖尿病患者正在吃東西,就可以給他做一個飲食指導。看到心肌梗塞恢復期患者正在床旁行走鍛煉,就可以指出他不正確的姿勢,給他做一個康復指導。宣教現在占據我們大約1/3的工作時間。責任護士名片在每個病房都有,是讓每個患者都了解誰對他負責。我們病區的宣傳欄很有專科特色,是在護士長的指導下繪制的,我們做的宣傳欄既專業又很通俗易懂,經常可以看到患者或家屬拿著相機、手機、筆和紙在記錄。
以前我總覺得患者不會記住我們護理人員的名字,如今優質護理的開展,病房內總能聽見患者或家屬的親切話語,“小陶,麻煩你了。小宋,來吃個水果”。聽到這些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是暖暖的。我記得我負責的31床的爺爺,入院以來都是我接待,前兩天我休息了,今天上班,做晨間護理時,他忙拉著我的手說:“前兩天你是不是休息啦,另外來了個責任護士,好多問題我都沒敢問。”我連忙詢問:“是不是態度不好啊。”老爺爺說:“那個護士也挺好的,可不是從一開始接待我的,還是覺得自己的責任護士親切些。”聽到這些發自內心樸實、簡單、沒有任何華麗詞語修飾的話語,我內心有一種成就感,從患者和家屬眼中,我看到了感激和贊許,是啊,盡管身體累了,可我心中感到很輕松,很踏實。這種心與心的交流深深的感動著我,同時鼓舞著我,讓優質護理走的更遠、更好。
優質護理是艱辛的,同時我們也收獲很多,病房比以前安靜、整齊、規范了很多,患者滿意度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同時也讓我們護理人員懂得我們的工作不只是打針、發藥、測血壓,還有一些工作需要我們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誠心和熱心”去完成。當我們為出院患者送上健康宣教聯系卡,幫他們拎東西,護送到電梯門口,幫他們按好電梯,患者臉上寫滿了感謝與尊重。而我們也把這種感動與尊重變成我們今后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目標,不斷創新護理工作,適應形勢發展,打造優質服務品牌。努力使優質服務活動向更新、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
有人曾用冰心老人的一句話來詮釋護士這一行業。她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長途,點綴得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不錯,這是對護士天職較好的詮釋,我們也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動為它做出詮釋。
(內一科 熊彬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