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人民醫院創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廣東省立第四醫院。建院初期,有員工30人,其中醫生4人,護理人員約10人。1949年10月由江會軍管會... [ 詳細 ]
解熱鎮痛藥不能長期服用
時間:2013-01-29 16:49來源:求醫網
研究表明,長期使用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可增加患血液系統腫瘤(俗稱血癌)的風險。撲熱息痛,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感冒藥、退燒藥、止痛藥中的主要成分。這不禁使人擔憂,增加癌癥風險不就說明這藥很危險嗎? 此前,科學家已經進行了若干有關撲熱息痛和其他解熱鎮痛藥與血液系統腫瘤關聯的研究。一些研究顯示出了長期使用撲熱息痛增加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統腫瘤的跡象,另一些則認為這種影響微乎其微。因為結論有分歧,再加上研究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學術界對此一直沒有定論。 此次新聞報道的是一項剛剛公布的大型回顧性研究,研究納入了6萬多名受試者,樣本量足夠大,研究方法也是廣受認可的,因此結果較為可信。研究結果顯示,在每周使用撲熱息痛4天以上,且使用超過4年的人群中,血液系統腫瘤的總發生率有顯著增加,與不使用藥物的人群相比風險增加可達近兩倍,可以說這種風險極有可能存在。不過,最終確定結論還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那么,這個風險又究竟有多大呢?首先大家應該注意的是,在研究的結論中,只有長期頻繁使用撲熱息痛(每周>4天,且使用>4年)才會顯著增加罹患血液系統腫瘤的風險。如果只是臨時使用幾次,風險并沒有增加。而且,長期大量使用撲熱息痛雖然使患血液系統腫瘤的風險增加了兩倍,但其一定發生頻率并沒有增加太多。各種血液系統腫瘤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大多在十萬分之幾,在此基礎上加倍,發生率至多是十萬分之十幾,離“吃藥就會得癌癥”還差得很遠。 也就是說,撲熱息痛導致血液系統腫瘤的風險確實存在,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撲熱息痛只有在長期大量使用的時候才會造成血液系統腫瘤的發生幾率上升,而且上升幅度不大。只要避免長期使用,這種藥物依然很安全。 其實,即使不考慮血液系統腫瘤的問題,長期使用解熱鎮痛藥也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比如消化道潰瘍、腎病、肝臟損傷等。因此,對這類藥物切不可過分依賴。如果用藥之后發熱或疼痛仍不見好轉,或者反復發作,就應該及時到醫院針對病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