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江蘇中西醫結合醫院),始建于1958 年,是專業從事中醫藥研究的研究機構, 綜合性的三級甲等... [ 詳細 ]
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江蘇中西醫結合醫院),始建于1958 年,是專業從事中醫藥研究的研究機構, 綜合性的三級甲等...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2 10:37來源:求醫網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強度減弱,易于發生骨折為特征的骨骼疾病,其最大危害是并發骨折 ,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最重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在發展國內家也是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歐美國家30%的婦女和12%的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在美國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率超過心血管、中風和乳腺癌發病率總和。近十幾年來,在骨質疏松領域取得很快進展,通過骨密度檢查,尤其是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DEXA)可以早期發現和診斷骨質疏松癥,并且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從而有效避免骨折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過骨折的患者,目前的治療手段可以有效避免再次骨折。
國外有調查發現,臨床醫師普遍對骨質疏松癥認識不足,大量骨質疏松癥患者未得到應有的診斷和治療。國內的情況也不樂觀,作者曾經對醫院近10年的住院患者進行分析也發現,多數患者發生骨折后才引起注意,發現X線可見的骨質疏松后才被診斷;絕大多數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未得到診斷;許多明確診斷的骨質疏松患者未得到應有治療;大量的哮喘、腎病、風濕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患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其中的多數未進行骨密度檢查和相應治療,因此推測國內其它醫院的情況可能更為嚴重,各科醫師對骨質疏松癥普遍缺乏了解,有必要在醫師中普及骨質疏松癥知識,從而及早發現、診斷和治療骨質疏松患者。
骨質疏松癥很常見,并可引起嚴重的后果。美國50歲以上亞裔婦女中,有20%患有骨質疏松癥,52%患有骨量減少;而男性有7%患骨質疏松癥,35%骨量減少。50歲以上婦女一生中有1/3機會發生椎體骨折,如果骨折發生在髖骨,常常導致殘疾,長期臥床又容易引起其它并發癥,如肺炎,血栓等,由此死亡者很常見,高達20%的髖部骨折老年人在第一年內死于骨折并發癥,40%的髖部骨折患者在1年內不能行走,15-25%生存者在骨折后殘疾,生活上需要專人護理,此外30%的骨質疏松性骨折在1年內發生第二次骨折。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強度的經歷不同階段,青少年時期骨量逐漸增加,到30歲前達到高峰,以后逐漸下降,每年大約流失1%,女性于閉經后骨量流失明顯加快,在絕經后的5年內骨質丟失最快,約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歲以后骨量丟失最快,骨質流失是歷經數十年的過程,骨量流失達到一定程度就是骨質疏松。
除了年齡和閉經以外,很多因素加速骨量流失,既有物理和力學因素,如長期臥床,又有內分泌疾病(如性腺功能低下、甲亢、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垂體病變、腎上腺皮質或性腺疾病等),還有腎病、腫瘤、類風濕和消化系統疾病(吸收不良)、還包括藥物的應用(糖皮質激素、肝素和免疫遏制劑等)。
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是一個逐漸過程,骨質疏松引起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只有當骨折發生時才被發現,因此骨質疏松癥又稱為靜悄悄的流行病(silent epidemic disease),一些患者具有腰背酸痛表現,嚴重者發生骨折,骨折發生前可能因為各種合并的危險因素而就診于各個臨床科室,如腰背痛就診于骨科或風濕免疫科,卵巢早衰(45歲以前閉經)就診于婦科,男性性功能低下就診于泌尿外科或男性科,長期慢性腹瀉就診于消化科,還有的因為支氣管哮喘、腎病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原發病大劑量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就診于相關科室而未注意或發現,因此要求相關科室醫生對骨質疏松癥有一定認識和了解。
一 認識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和臨床特征
容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有:(1)女性;(2)老年65歲以上;(3)體型消瘦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