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發病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時間:2012-04-13 14:53來源:求醫網
口腔癌的發病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口腔癌是一類慢性的病理過程,在其進入典型的或明顯的癌癥病變之前,需經歷數年,甚至十數年的口腔粘膜的癌前病變過程。它多見于口腔表淺部位,有利于醫生和患者自已直接檢查發現,便于早期診斷,及時防治。那么,究竟口腔癌的發病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1.發病率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況多用患病率和發病率2個指標,一般用十萬分之幾表示。從世界范圍看,口腔與咽癌(ICD9140-149)的發生率較高,位居全身惡性腫瘤的第6位(排在肺、胃、乳腺、結腸和直腸、子宮頸癌之后),每年新發病例超過50萬。在發展國內家,口腔與咽癌位居男性惡性腫瘤的第3位,女性惡性腫瘤的第4位,而第二原發腫瘤的年發病率也穩定在4%~7%.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發病率差別很大,以南亞、法國、印度次大陸、巴西、中歐和東歐的發病率最高。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口腔癌是最常見的癌腫,約占所有癌癥的1/3.我國的口腔癌發病率相對較低,在全身各部位惡性腫瘤的排位上遠在10位之后。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口腔癌病例的一定數也是相當可觀的。
2.性別和年齡
口腔癌可發生于所有人群,但成年人好發。在西方國家,98%以上的患者超過40歲。近年來,不管是我國還是西方國家,患病年齡都有偏大的趨勢,主要原因可能與人群的平均壽命延長有關。據統計,口腔癌的好發年齡為50~70歲,中位年齡為60歲左右。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1993~2002年間收治3265例口腔鱗癌病例,男女比例為1.70∶1.00,平均年齡為57.8歲。
口腔癌好發于男性,但近年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我國,都有年輕女性明顯增加的趨勢。美國康州女性口腔癌的患病率已由30年代的1.2/10萬上升到5.3/10萬(1985),增加約4.5倍;雖然同期內男性口腔癌病例也有增長,但僅約3.0倍。男女患病率之比逐漸縮小,已由50年代的6∶1縮小至約2∶1.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的統計資料表明:1960~1965年間男女之比為2.82∶1.00,而1993~2002年間男女之比已縮小至1.70∶1.00,說明女性患者的增長速度遠大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增加,可能與女性飲酒和吸煙(嚼煙葉、檳榔)的習慣有所增長,及更多地參加原本為男性所從事的體力勞動職業有關。
3.組織來源
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腫瘤為多見,如成釉細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為間葉組織腫瘤如管型瘤、纖維瘤等。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以上皮源組織來源最多,尤其是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其次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發生于口腔頜面部較少,主要為纖維肉瘤、骨肉瘤等。間葉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等也可**于口腔頜面部。口腔頜面部上皮源性惡性腫瘤中以鱗狀細胞癌最多,占71.17%.
4.好發部位
口腔癌的好發部位順序,根據國家和地區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在西方國家,除唇癌外,口腔癌中以舌癌最多,口底癌居其次。我國的資料則表明:在60年代以牙齦癌最多,而在近年舌癌卻躍居第一,牙齦癌退居其次(有的地區頰黏膜癌居第2位)。
舌癌在國內外均屬高發,不同的是口底癌在西方國家排第2位,而在我國排位則靠后。好發部位的差別,與人種、地區、各種環境因素,如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均有一定關系,有必要作深入研究。
5.地區與種族差異
口腔癌在全世界均有發現,但不同地區的發病率不同,以東南亞地區發病率最高,如孟加拉國、緬甸、柬埔寨、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這與當地居民咀嚼煙草和檳榔的習慣有關。口腔癌在不同種族的發病率也有不同,如在新加坡,印度族人口腔癌的發病率高于華人和馬來西亞人,非洲裔美國人與白人男性的癌癥發病率顯著不同。除與某些習慣有關外,也涉及種族易感性、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
1.發病率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況多用患病率和發病率2個指標,一般用十萬分之幾表示。從世界范圍看,口腔與咽癌(ICD9140-149)的發生率較高,位居全身惡性腫瘤的第6位(排在肺、胃、乳腺、結腸和直腸、子宮頸癌之后),每年新發病例超過50萬。在發展國內家,口腔與咽癌位居男性惡性腫瘤的第3位,女性惡性腫瘤的第4位,而第二原發腫瘤的年發病率也穩定在4%~7%.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發病率差別很大,以南亞、法國、印度次大陸、巴西、中歐和東歐的發病率最高。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口腔癌是最常見的癌腫,約占所有癌癥的1/3.我國的口腔癌發病率相對較低,在全身各部位惡性腫瘤的排位上遠在10位之后。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口腔癌病例的一定數也是相當可觀的。
2.性別和年齡
口腔癌可發生于所有人群,但成年人好發。在西方國家,98%以上的患者超過40歲。近年來,不管是我國還是西方國家,患病年齡都有偏大的趨勢,主要原因可能與人群的平均壽命延長有關。據統計,口腔癌的好發年齡為50~70歲,中位年齡為60歲左右。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1993~2002年間收治3265例口腔鱗癌病例,男女比例為1.70∶1.00,平均年齡為57.8歲。
口腔癌好發于男性,但近年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我國,都有年輕女性明顯增加的趨勢。美國康州女性口腔癌的患病率已由30年代的1.2/10萬上升到5.3/10萬(1985),增加約4.5倍;雖然同期內男性口腔癌病例也有增長,但僅約3.0倍。男女患病率之比逐漸縮小,已由50年代的6∶1縮小至約2∶1.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的統計資料表明:1960~1965年間男女之比為2.82∶1.00,而1993~2002年間男女之比已縮小至1.70∶1.00,說明女性患者的增長速度遠大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增加,可能與女性飲酒和吸煙(嚼煙葉、檳榔)的習慣有所增長,及更多地參加原本為男性所從事的體力勞動職業有關。
3.組織來源
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腫瘤為多見,如成釉細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為間葉組織腫瘤如管型瘤、纖維瘤等。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以上皮源組織來源最多,尤其是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其次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發生于口腔頜面部較少,主要為纖維肉瘤、骨肉瘤等。間葉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等也可**于口腔頜面部。口腔頜面部上皮源性惡性腫瘤中以鱗狀細胞癌最多,占71.17%.
4.好發部位
口腔癌的好發部位順序,根據國家和地區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在西方國家,除唇癌外,口腔癌中以舌癌最多,口底癌居其次。我國的資料則表明:在60年代以牙齦癌最多,而在近年舌癌卻躍居第一,牙齦癌退居其次(有的地區頰黏膜癌居第2位)。
舌癌在國內外均屬高發,不同的是口底癌在西方國家排第2位,而在我國排位則靠后。好發部位的差別,與人種、地區、各種環境因素,如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均有一定關系,有必要作深入研究。
5.地區與種族差異
口腔癌在全世界均有發現,但不同地區的發病率不同,以東南亞地區發病率最高,如孟加拉國、緬甸、柬埔寨、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這與當地居民咀嚼煙草和檳榔的習慣有關。口腔癌在不同種族的發病率也有不同,如在新加坡,印度族人口腔癌的發病率高于華人和馬來西亞人,非洲裔美國人與白人男性的癌癥發病率顯著不同。除與某些習慣有關外,也涉及種族易感性、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