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第二醫院原名華美醫院,1843年由美國基督浸禮會傳教士馬高溫(D.J.Macgowan)興辦,迄今有近170年歷史,是國內最... [ 詳細 ]
一位香港醫生眼中的甬港衛生合作——訪香港瑪麗醫院骨科忻振凱博士
時間:2012-11-08 14:33來源:求醫網
采訪當天,忻振凱醫生正在市第二醫院一間骨科診室,接診一批批慕名前來的患者。這位祖籍東錢湖的香港醫生給記者講述了他眼中的兩地衛生合作。
其實,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由來已久。他所在的香港瑪麗醫院在關節置換方面與內地合作頗豐。連續10多年,瑪麗醫院開辦關節置換免費培訓班,有講課和現場手術演示,邀請內地醫生參加。雖說只有短短3天,但10年來共有上千名內地骨科醫生受訓。
2010年的合作論壇上,香港瑪麗醫院關節置換外科寧波交流中心正式落戶市二院。這項合作可謂雙方一拍即合,將寧波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合作對象,可以更好地培訓內地醫生。那次是他第一次踏上故土,隨瑪麗醫院曲廣運教授前來手術演示并坐診。
由此開啟了香港瑪麗醫院與寧波二院的合作之門。雙方在醫療知識和經驗上交流,先后有5名二院骨科醫生到瑪麗醫院進行關節手術的系統學習。由港方派專家每年來寧波二院行醫兩周,上午門診、下午手術。
在忻振凱看來,內地特別是寧波這樣沿海發達城市,隨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關節退化的病人越來越多。這次門診中這樣的病人占了1/3。關節置換成為內地骨科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遲早的事情。香港瑪麗醫院擁有全港**的骨科,它的關節組每年做400多臺置換手術。
在他眼中,他的內地同行特別是寧波醫生都很優秀。要說有欠缺,那就是缺少正規的專業培訓。這位“新寧波幫”說得很坦誠。他說,在香港,一位醫學生如果想做一名骨科的專業醫生,**經過6年輪轉,在創傷、關節、脊柱、手外、兒童、運動創傷和康復這些骨科亞專業全面輪崗后,有各類手術一定的主刀量后,才被允許參加骨科專業醫生資格考試,而后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骨科醫生,隨后再根據科室發展需求、個人專長與興趣確定亞專業方向。而內地醫生沒有規范化養成,因而技術不夠全面與均衡發展。
他所在的瑪麗醫院矯形和創傷外科共有8個專業組,40多名醫生,至今已有51年歷史。作為同行,他也深為國內醫生的忙碌而感嘆。一位曾在瑪麗醫院短期進修的寧波醫生跟他說起,每周一次例會由不同專業組拿出不同的案例來考初級醫生,讓他很受用。這次來甬,忻振凱赫然發現,這一做法被原汁原味地“移植”到寧波二院的骨科周例會上了。瑪麗醫院的另一傳統做法——每周末2-3小時的專業培訓也在二院骨科推行。他說,寧波醫生很靈光,擅于學習!
忻振凱的祖籍在寧波東錢湖的陶公山一帶。10多歲時,他隨父母從上海赴香港。他的祖輩們一直念叨著寧波湯團、咸熗蟹,還有寧波特有的咸菜。在他心里,寧波是他們一家人夢魂牽繞的故鄉,也一直深愛著這方熱土。他說,有了甬港醫療衛生合作論壇這個平臺,他會來得更勤。兩地的同行間的合作也將更為密切,因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嘛。
這不,今年9月中旬香港瑪麗醫院的關節交流班移師甬城,將在香港推行了12年的手術直播,一邊觀摩,一邊答疑的現場實戰培訓方式即將直接搬到寧波二院。屆時,將有更多的長三角醫生受益這樣的培訓。眼下,寧波二院已添置了相應的設備,正在調試中。
這不,寧波二院的一位骨科病區主任將于明年到瑪麗醫院開展為期3個月的進修。會有越來越多的寧波醫生享有這樣深度進修的機會。
他說,未來寧波的醫療前景一定很美好。現在,和他觀點一致的香港同行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