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始建于1953年,是全省建立最早的中醫醫院之一。現已成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國內首批示范中醫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常德醫... [ 詳細 ]
血虛≠貧血
時間:2012-11-09 15:15來源:求醫網
“醫生,我貧血,你給我開點藥補補血吧!”常自嘲是“黃臉婆”的張女士不到35歲,到了醫院中醫科,沒等醫生開口她就下結論說自己“貧血”,要求醫生為她把脈調理。這可給接診的大夫出難題了。“你知道什么叫貧血嗎?”張女士說自己臉色發黃,有時會頭昏、腳軟乏力,“證據很確鑿”。
醫生要張女士先查查血常規,結果一出來,自認為是“黃臉婆”的張女士卻不敢相信,化驗單上明白顯示著“一切正常”,而張女士卻一臉困惑。
很多人都聽說過“血虛”和“貧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貧血”是西醫的概念,是建立在具體的實驗室數據上的,而“血虛”則是中醫概念。不少人因此將兩者對等,并把面色不好、頭暈目眩、腿軟乏力、嘴唇及指甲蒼白,并伴有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和月經不調等“血虛”癥狀用來判斷是否貧血,其實這是不夠準確的全面的。
是否貧血,查一查血常規就能知道,在平原地區,成年男性的血紅蛋白低于120克/升,紅細胞數低于4.5×/升;成年女性的血紅蛋白低于110克/升,紅細胞數低于4.0×/升,就可診斷為貧血。
而根據貧血的不同原因又可分為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侵略、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以及白血病誘發的貧血等,如血常規指標出現異常的患者,一定要到血液病專科進一步確診,再做針對性的治療。
而中醫所講的“血”并非西醫概念的“血液”,它并不單代表一種物質,而是對一種功能的描述,《難經》說“血主濡之”,意思是說血的主要功能是濡養皮毛、筋骨和臟腑,血液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皮膚和毛發潤澤有光,運動自如;反之則會出現頭暈眼花、面色萎黃、毛發干枯、肢體麻木等臨床表現。而血虛則是指血液的滋潤和營養功能減退,以致臟腑、百脈失養的一種病理狀態,造成血虛的原因很多,如脾胃功能失常、氣虛、血瘀、腎虛等,和西醫概念完全不同。因此,要改善這些血虛狀態,還要從健脾、益氣、活血、補腎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