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人群易發下肢深靜脈血栓
時間:2012-04-26 14:36來源:求醫網
一、老年人
老年人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第一,老年人的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的促凝物質增加而抗栓物質減少。第二,老年人的血小板數量雖然與中青年人沒有顯著 差異,但血小板的性質發生了明顯改變,老年人的血小板腎上腺素受體增加,使血小板對腎上腺素等誘導劑的反應性增強。第三,隨著人年齡增加,血漿中纖維蛋白 原的含量會逐漸增高,一般50歲的人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較20~30歲的人有明顯增加,7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為青年人的兩倍。老年人的抗凝系統也有明顯改 變,40歲之后,隨著年齡增長,血漿抗凝血酶的含量會逐漸降低。第四,老年人的纖溶活性降低,這與老年人的血管內皮細胞廣泛受損,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合 成與分泌減少有關。 老年人易發血栓除上述原因外,還與其體力弱、好靜,尤其是冬季戶外活動少有關。老年人還往往伴有各種老年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不僅存在血管 內皮、血小板、凝血、抗凝與纖溶系統變化,且網狀內皮系統功能降低,這些因素也是老年人有血栓傾向的重要原因。
二、孕產期婦女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其繼發的肺栓塞,是妊娠期及產褥期危及母體和胎兒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妊娠期由于生理性血液凝固性增加和下肢血流改變,下肢靜脈血栓 的發病率較高,學者統計妊娠期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病率為0.05%~0.1%。孕產期下肢靜脈血栓高發,是因為妊娠后期孕婦血容量生理性增加,靜脈血管 擴張,血流速度下降。此外增大的子宮壓迫髂靜脈和下腔靜脈,造成下肢靜脈血流淤滯,使下肢靜脈系統易發生血栓。另外從妊娠中期開始,幾乎所有凝血因子均有 不同程度增加,至分娩時達到高峰。后者是一種生理性代償反應,有利于孕婦產后快速、有效地止血,但是也導致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升高。
三、腫瘤患者
在我們近年來治療過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已經有多例在出院后不久即因為惡性腫瘤而再次入院手術。這提示我們血栓形成可能是惡性腫瘤的一個早期癥狀,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可能有潛在的腫瘤。醫學研究已經認識到,惡性腫瘤患者易發血栓的原因,是因為許多腫瘤細胞可以分泌促凝活性物質,這類促凝物質可啟動患者體內的凝血“瀑布”。當然,手術及術后的臥床也是腫瘤患者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