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長期吸煙,或身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容易誘發這種疾病,病變受病情進展的速度、側支血管循環的多寡、個體的耐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癥狀也由輕至重逐漸發展,但在該病基礎上繼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導致癥狀突然加重。中醫學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歸于“脫疽”范疇。
該病早期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等,但患者往往不會給予重視。之后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癥狀,這是該病的特征性癥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后,出現患肢疲勞、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后癥狀可完全緩解,再次行走后癥狀復現,每次行走的距離、休息的時間一般較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與血管病變的位置存在相關性。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則出現靜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臥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最終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等,多由輕微的肢端損傷誘發。
該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應整體看待和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等,并積極診治可能伴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藥物治療,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目的是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肢體血液供給,術后在醫生指導下加強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同時注意足部護理,避免皮膚破損、燙傷等。
中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需根據發病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法則:早期或恢復階段治療法: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當活動后小腿下垂,則顏色變深加重,患肢持續性脹痛,活動時癥狀加劇,此時,治療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潰瘍繼發感染者行走時酸脹、沉重、乏力、足部潮紅或紫紅腫脹,局部紅腫熱痛,壓痛明顯,此時若有潰瘍和壞疽,疼痛則加重甚至徹夜不眠,需以清熱去濕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嚴重壞疽拌繼發感染者,局部壞疽、潰爛、發紅、灼熱、腫脹、多膿、具有惡臭,患肢劇烈疼痛,晝輕夜重,甚至雙手抱足,徹夜不眠,喜涼怕熱,治法以清熱解毒,去邪扶正為主,佐以活血通絡;病久氣血耗傷,患肢肌肉明顯萎縮,皮膚干燥脫屑,毛發稀少,趾(指)甲干燥肥厚,變形且脆,創口經久不愈,肉芽暗紅或淡紅,膿液稀少,此時,治療應補氣養血為主,佐以活血通脈。
該病是人體全身動脈病變的局部表現,應當始終重視全身疾病的綜合治療及預防干預,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的間歇性跛行患者或有較高的生活質量要求時,需要考慮侵入性診斷和治療,要高度重視可能伴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提高生存率,而非僅僅局限于挽救肢體。目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儀器進行診斷,便于及早發現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