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yī)院 | 找醫(y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王斌醫(y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yī)網 職業(yè)醫(y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yī)網 > 王斌大夫個人網站 > 動脈硬化閉塞癥你真的了解么

動脈硬化閉塞癥你真的了解么

時間: 2015-09-23 09:50   來源: 求醫(yī)網

  一、概述

  該病(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fā)血栓形成,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以45歲以上男性多見,男女之比8:1,四肢動脈均可發(fā)病,但以下肢多見,常侵犯股淺動脈,其次是腹主動脈下1/3處,包括腹主動脈分叉處和髂總動脈及動脈近段。遠側端血管受累以脛前動脈受累較脛后動脈為多。故下肢發(fā)病率高于上肢,且病情較重,近10多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病也隨之逐年增多,已成為常見的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二、病理變化

  該病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動脈的局部表現,是動脈硬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

  1.內膜和內膜下改變

  在血管壁最有意義的改變是在內膜下組織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過量的纖維物質(特別是無血管的膠原纖維)沉積,并因此使內膜結構增厚。動脈粥樣硬塊呈黃色腫塊,突入管腔。組織學所見為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泡沫細胞增生和大量脂質浸潤,后期可見鈣質沉積,內膜這樣改變有利于血栓形成,幾經反復使官腔發(fā)生阻塞和出血。

  2.中層改變

  內膜發(fā)生病變的同時,中層變性改變。包括肌纖維萎縮和壞死,代之為膠原纖維和其后鈣質的沉積,僅少數病例于后期在肌性血管出現環(huán)狀排列的中層鈣化,其內膜常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該病常累及肢體大、中動脈,發(fā)生肢體動脈高位狹窄和閉塞,動脈中樣硬化病變廣泛,常引起肢體嚴重的血供不足和發(fā)生壞疽。

  三、臨床表現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發(fā)病年齡多姿啊45歲以上,隨著年齡的提高,發(fā)病逐漸增多,60歲以上的患者更為多見。根據我國調查報告,60歲以上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達79.9%;在尸檢中發(fā)現50~60歲為77.3%,61~70歲為87%,70歲以上為100%。男性多于女性。絕大多數患者有長期吸煙史和嗜食肥甘油膩的生活習慣。在寒冷季節(jié)較易發(fā)病或復發(fā)。病變可累及四肢動脈,以下肢多見,且病情較重,而上肢病情較輕。發(fā)病部位最常見于主動脈、髂總動脈、股動脈、胭動脈、脛后動脈等,病變較廣泛,可有節(jié)段性加重。本病多雙下肢同時發(fā)病,但多數表現一側明顯。多伴有冠狀動脈、腎動脈和腦動脈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腦血栓、糖尿病等。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臨床癥狀主要由于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肢體局部血供不足所致。我國目前采用III期三級的臨床分期方法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早期出現的癥狀是患肢發(fā)涼、麻木、間歇跛行等。根據病變侵犯血管的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

  1.主動脈分叉處閉塞

  發(fā)病年齡較輕,多在55歲以下,男性多于女性。表現為陰經不能勃起,股動脈以下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若病變發(fā)展慢,閉塞程度輕,側支循環(huán)迅速建立,患肢皮膚溫度和皮色無明顯改變,早期多不出現皮膚營養(yǎng)障礙。5~10年后,出現下肢皮膚營養(yǎng)障礙,且逐漸加重,最終發(fā)生肢體壞疽。

  2.髂股動脈閉塞

  閉塞的部位常見于髂總動脈起始部,臨床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引起的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及股部內側,患側股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足部皮膚溫度降低,趾甲生長緩慢,足汗減少。

  3.股、腘動脈閉塞

  病變常開始于關節(jié)后面及內收肌群,股動脈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當股動脈閉塞時,小腿部肌肉供血不足,間歇跛行痛點在小腿部,足部怕冷發(fā)涼,皮膚干燥,腘動脈一下動脈搏動消失。

  4.脛前和脛后動脈閉塞

  其中一支動脈閉塞,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長時間的脛后動脈閉塞,足部可發(fā)生缺血,足溫低,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博動減弱或消失。

  1995年10月國內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臨床分期標準如下:

  一期(局部缺血期):有慢性肢體缺血表現,以間歇性跛行為主,有發(fā)涼、麻木、脹痛、抗寒能力減退。

  二期(營養(yǎng)障礙期)肢體缺血表現加重,同時有皮膚粗糙,汗毛脫落,趾(指)甲增厚,趾(指)甲脂肪墊萎縮,肌肉萎縮,間歇性跛行,有靜息疼痛。

  三期(壞死期)除具有慢性肢體缺血表現,間歇性跛行,靜息疼痛之外,發(fā)生肢體潰瘍壞疽,根據壞死范圍又分為三級。

  1級壞死(壞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

  2級壞死(壞疽)擴延至足背或足底,超過趾跖關節(jié)(手指超過指掌關節(jié))。

  3級壞死(壞疽)擴延到踝關節(jié)或小腿(手部至腕關節(jié)者)。

  四、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2.血糖、尿常規(guī)。3.血脂測定及脂蛋白測定。4.血液流變學。

  影像學檢查

  1.肢體X線平片。2.CT。3.血管造影。4.磁共振成像檢查。5.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6.光電肢體容積檢查。7.其他檢查。因為動脈硬化閉塞性,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臨床中還有必要做心電圖檢查、眼底檢查、微循環(huán)檢查、核素動脈造影檢查等。

  五、診斷

  1995年10月,國內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診斷標準如下:

  1.男女之比8.5:1,發(fā)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

  2.有慢性肢體動脈缺血性表現:麻木、怕冷(或灼熱)、間歇性跛行、淤血、營養(yǎng)障礙改變,甚至發(fā)生潰瘍或壞疽,常四肢發(fā)病,以下肢為重,有20%~25%發(fā)生急性動脈栓塞或動脈血栓形成。

  3.患肢近心端有收縮期血管雜音。

  4.各種檢查證明,有肢體動脈狹窄閉塞性改變,下肢腘、股動脈以上病變?yōu)槎嘁?常累及肢體大、中動脈)。

  5.常伴有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腦血管動脈硬化等疾病。

  6.排除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大動脈炎、雷諾病、冷損傷血管病等其他肢體缺血性疾病。

  7.動脈造影:?下肢動脈病變,腘、股動脈以上病變占60%以上。?動脈多為節(jié)段性閉塞,閉塞段之間的動脈和近心端動脈多呈迂曲、狹窄,因粥樣斑塊沉積,動脈呈蟲蝕樣缺損。?由于廣泛肢體動脈硬化。側支血管很少,而腸系膜下動脈,骶中動脈,髂內動脈和股深動脈等主要分支動脈,就成為側支血管,可發(fā)生迂曲,狹窄、閉塞。

  8.X線平片檢查,主動脈弓、腹主動脈和下肢動脈有鈣化陰影。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