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王建英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王建英大夫個人網站 > 白癜風的發病原因及癥狀表現

白癜風的發病原因及癥狀表現

時間: 2013-07-18 09:47   來源: 求醫網

  一、白癜風的發病因素

  ⒈遺傳學說

  有研究認為白癜風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皮膚病。國外作者統計30%患者有陽性家族史,發現單卵雙生子中兩個均發病。國內報道陽性家族史為3%~12%,較國外報道低。

  ⒉自身免疫學說

  自身免疫學說與白癜風的發病關系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注意到患者及其家族成員中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率較高,常見的有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糖尿病、慢性腎上腺機能減退、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惡性黑色素瘤等。而白癜風患者的血清中,有人檢出多種器官的特異性抗體,如抗甲狀腺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抗腎上腺抗體、抗甲狀旁腺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而且檢出率明顯高。另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白癜風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10~15倍。近來又發現白癜風病人有抗黑素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稱為白癜風抗體,其滴度與患者皮膚色素脫失程度有關,滴度隨皮損面積擴大而增加,還發現患白癜風的動物也有類似現象,提出該病是黑素細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⒊精神與神經化學學說

  許多臨床學家發現精神因素與白癜風的發病密切相關,據估計約2/3的患者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有精神創傷、過度緊張、情緒低落或沮喪。緊張可致兒茶酚胺類增高,如腎上腺素可直接影響脫色;應激也可使ACTH分泌增加,導致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動員糖和游離脂肪酸,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間接刺激大腦的L-色氨酸增加,使大腦5-羥色胺合成增加,而5-羥色胺的代謝產物為褪黑素,褐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在白癜風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褪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可增加茶堿酶的活性,這些酶遏制黑素生化,但后期又使其生代活化,導致黑素代謝的毒性中間產物在黑素細胞內蓄積,使黑素細胞死亡,最終引白癜風。有學者觀察到白斑處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而且變化程度似與病程有關,這種現象也支持神經化學學說。

  ⒋黑素細胞自身破壞學說

  白癜風的基本病變是表皮黑素細胞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Lerner1971年提出這一學說。認為白癜風是因其表皮黑素細胞機能亢進,促之耗損而早期衰退,并可能是由于細胞本身合成的毒性黑素前身物質的積聚所致。實驗證明某些化學物質對黑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使皮膚脫色,這些物質多屬取代酚類化學物質的脫色劑,如氫醌單苯醚、氫醌、敘丁酚、雙氧水等,都對皮膚與毛發有脫色作用。白癜風近年來發病有所增加,可能與工業的發展,接觸這類化學物質的機會增加有關。

  ⒌微量元素缺乏學說

  有人提出體內銅含量降低與白癜風發病有關,但測定患者血清與毛發的銅含量似乎與一般人群無顯著性差異,有關微量元素學說有待進一步研究。

  ⒍其他因素

  外傷包括創傷、手術、搔抓等可誘發白癜風。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可伴發白癜風。日光曝曬易發生白癜風。

  二、白癜風的發病機制

  ⒈白癜風發病機制可能是損害局部表皮真皮交界處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功能喪失,使酪氨酸氧化為多巴受阻,從而使黑素的形成發生障礙。

  ⒉中醫認為,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結于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失和發生本病。

  ⒊白癜風皮膚顯示表皮黑素細胞及黑素顆粒明顯減少或缺如。基底層多巴染色陽性的黑素細胞減少或消失。

  三、白癜風的癥狀

  ⒈本病多無自覺癥狀,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或同時有患部局部的瘙癢感。白癜風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異位性皮炎、斑禿等。

  ⒉據白斑的形態、部位、范圍及治療反應,臨床上將其分為四型:

  ①局限型,白斑單發或群集于某一部位;

  ②散發型,白斑散在、大小不一,多對稱性分布;

  ③泛發型,常由上述二型發展而來,病損面積大于體表的1/2;

  ④節段型,白斑按神經節段或皮節分布。

  ⒊據病損處色素脫失情況又可將該病分為完全型與不完全型兩種。前者對二羥苯丙胺酸(DOPA)反應陰性,黑素細胞消失,治療反應差。后者對DOPA反應陽性,黑素細胞數目減少,治愈機率大。

  ⒋本病為后天發生,各年齡均可發病,有新生兒發病的報告。經過遲緩,亦可進行性發展,兒童早期發病者可自愈。

  ⒌皮損處表面溫度可增高,汗液增多。常并發于糖尿病、惡性貧血、自身免疫病、甲狀腺病、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