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總醫院始建于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初期的1960年,前身系松遼石油勘探局三探區醫務所,幾經更名后于1995年5月正式命名為“... [ 詳細 ]
心內科:以大心臟科搶占醫學前沿
時間:2012-10-28 14:03來源:求醫網
10月17日,心導管室,3個手術間都在連臺手術中;病區,日收入院患者40余名,3個病區基本滿床;心臟監護病房,醫生、護士步履匆匆……
緊張、忙碌,生死戰斗,已成為心內科人的工作常態,甚至來不及為“衛生部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培訓基地”揭牌送上更多的祝福,就又投入到新一輪大發展的大討論活動中。當日下午,利用下班前僅有的空閑時間,全科醫療、護理骨干齊聚一堂,圍繞“趕超專業技術前沿 促進醫院快速發展”的目標和主題,從學科發展思路、高精尖技術、醫療裝備、人才培養等四個方面,就未來三年內的學科建設與發展,進行研究**,尋找學科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讓聽者精神為之一振。
植根于沃土的超越
心內科是油田總醫院重點學科群體中的突出代表和品牌。多年來,在醫院的支持下,兄弟科室的配合下和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心內科各病區、各專業形成合力,握成拳頭,茁壯成長,在人才建設、臨床技能、科研水平、國際交流等各方面實力凸顯,其中,冠狀動脈內旋磨治療的數量和難度位列國內前沿,冠心病介入診斷和治療處于省內第一方陣,學科在國內心血管界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
也正得益于高起點起步,始終站在醫學前沿,直接與世界優秀水平對話,也讓心內科人在“大討論”活動中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先進的標準是什么
“先進”意味著什么、體現在哪里?大討論一開始,心內科人就聚焦在這一問題上。
在他們看來,先進的標準可以具化為幾個數字:在國內外受邀講課或手術的頻次;住院患者的技術性外轉率……
也許“先進“的標準不盡然如此,但問題的拋出,反映出心內科人始終在國內外醫學發展的大坐標下探索著科室的定位。
只有明確了目標和標準,才有了奮斗的導向。尤其是心內科作為醫院重點科室、醫院學科建設的排頭兵,**要始終保持醫療服務的高水平和先進性,不斷追蹤專業領域的前沿地帶,積極開展新服務、新技術,形成學科建設新的增長點,使學科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黎輝主任在大討論中指出,心內科的發展,不能只盯著腳下,而要不時抬頭望望天空,想想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要做縱向自我比較,還要更多做橫向與同行們的比較,這樣才會有壓力和動力。
“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又是什么?”黎輝主任強調,心內科要建設一個綜合性團隊,以一個大心臟科的整體形象和品牌為患者服務和與同行們競爭,在關鍵技術、重大技術和優秀學科領域搶占制高點,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改變一個醫學模式
觀念一新,遍地“黃金”。
在“大討論”活動中,心內科人深深感受到,在油田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醫院正迎來了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機。心內科**要抓住機遇,探索新時期心內科發展的新模式,賦予心內科新的學科內涵,實現心內科的可持續發展。
對此,黎輝主任及王金萍副主任亮出了新的觀點:心內科醫生不僅僅是治療,還要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參與高危人群的管理。
因心臟介入治療而騰飛,到如今的“轉身”,這也許是醫療技術水平上達到了一個高點后,拓展心內科發展領域的另一蹊徑。
王主任從事心臟康復門診十年,成功完成享譽國際的大慶糖尿病研究,并即將在醫院的支持下,赴美國學習人群管理。從專業角度出發,她指出,心內科目前年成功完成冠心病介入診斷、治療超過千例,在技術日臻成熟、成規模發展的同時,向系統化發展和延伸。即不僅要抓上游病人的管理,也要抓好中游、下游的防治。打個比方說,支架手術相當于“修路”,把這條“路”修好了,但能否持久“暢通”,關鍵還在于“養護”。 因此,心內科要重點加強心臟康復門診的建設,抓好支架手術后的患者、高血壓患者、心衰患者等幾大類高危人群的管理,開展定期隨訪,幫助患者堅持長期規范的治療,防止再次發病,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質量。
醫學模式轉變的本質是醫學觀、思維方式和服務模式的轉變。黎輝主任補充道,心內科過去是被動的等病人,做介入、下支架,技術性服務做得很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需求的轉變,醫務工作者**要形成新的思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上醫”,不應再局限于疾病某一環節的診治或單純技術性的提高,而放眼于大人群的管理,今后心內科希望卵助集團的醫療網絡,加強對整個油田乃至社會的高危人群的管理,促進全民生產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擔起三甲醫院醫生更多的社會責任,
“不加強高危人群的管理,建多大的醫院都得住滿”,黎輝主任有感而發。
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對于心內科人而言,多年的積淀,讓他們自信滿滿,技術上的難題沒有不可以被跨越的。
近年來,科室在專業的發展上,做到“科有專長、人有專攻”,細分出電生理等亞專業,讓優質力量更集中,努力方向更明確,發展更易出成果,如今各專業的領軍人都在各自領域中闖出了一片天地,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與國際化接軌,電生理不差事兒”,一直在心臟電生理診治方面前行的潘振華醫生巾幗不讓須眉,據她介紹,心內科電生理治療始終在趕超國際前沿,在安裝單雙腔起搏器方面探索更加功能化、個性化、人性化的治療;在陣發性房顫射頻消融技術的應用上,多位在北京治療失敗的患者在這里得到了有效治療;持續性房顫、室速的射頻消融治療明年也有望有所突破……
從不能獨立開展高難度手術,到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從跟在別人之后亦步亦趨,到在多個領域獨領風騷,心內科以實踐證明,趕**沿就是要先人一步,做別人未做過的技術,搶占發展的先機。
經皮二尖瓣、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兒童先心病的篩查與診治,高血壓的腎動脈射頻消融,房顫的左心耳封堵術,心腔內超聲下射頻消融治療……如今,這些尚未在國廣泛開展的高精尖技術,早就躍入了溫尚煜副主任、孫志奇副主任等心內科人的視野里,成為下一步工作的目標。
加強科研、教學的投入,成立大型電生理中心,申報衛生部電生理培訓基地,成為衛生部心血管??漆t師培訓基地,在今后,心內科人還將瞄準本學科發展的最前沿,向著臨床醫學專科的“國家隊”的目標奮進。
人、物、政策的支撐
一個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大環境的培育和呵護。在“大討論”中,黎輝主任等反復強調,心內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醫院領導和各部門的扶持。今后的發展,心內科同樣需要醫院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大討論”中說得更多的是人,人力資源緊張成為了科室發展需要克服的首要難題。
人力不足。夏麗娜、呂麗艷等幾位護士長談到,“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擁有了再多的高端設備,還需要基本的服務人員。然而,目前心內科護士排班緊張、院聘護士流失嚴重,開展工作捉襟見肘。
人才短缺。趕**沿的背后是優秀的人才。作為歸國專家代表,黎輝主任深有感觸。他說,心內科是醫院送醫生出國學習最多的科室,這為我們開拓了眼界,培養了人才,為科室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希望醫院繼續支持醫生的進修學習,不斷拓寬學科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爭取到政策的支持,提高引進人才的質量。
人的待遇。幾位護士長深深感慨于培養一個心臟??谱o士的不易,因此,對于院聘護士的流失,也讓她們著實 “傷不起”。她們建議,對于院聘護士,能否建立考核機制,對于優秀者,適當增加待遇,或者是在年節福利時送上一份溫暖,留人心、穩隊伍,以保障工作的開展。
擺問題,談展望,謀劃新一輪的大發展,“大討論”成為心內科人充分學習交流的平臺,盡管早已錯過下班的時間,但他們還是沉浸其中,并就如何發揮學科優勢,醫院品牌塑造等集思廣益,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唐玉龍、孫志奇、馬立軍等人提出主動脈球囊內反搏、除顫器處于帶病工作狀態,缺乏血管內超聲、高壓注射器、床旁血氣分析等設備,醫保的限制、新材料的準入、返款等導致一些高精尖技術無法開展,同時針對留置針、貼膜的使用不便,建議:在招標工作中,是否可增加護士長代表,征求一線使用者的意見。曹淑梅護士長針對ICU的陪護需“卵”四病區使用榨汁機,導致病區的封閉式管理困難,建議醫院能否為患者提供流食等;溫尚煜副主任針對科研工作,建議圖書館增加國際期刊檢索服務。
這是一場收獲頗豐的頭腦風暴,從科主任到醫生、護士,每一個人都暢所欲言。面對困難,他們信念堅定;展望未來,他們意氣風發。一定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科發展的思維理念,學好用好政策法規,以促進醫院快速發展為己任,不斷超越專業的最前沿,心內科人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