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骨科醫院作為東北地區單獨的一所大型現代化公立骨科專科醫院,自194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幾代骨科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已發展成... [ 詳細 ]
沈陽地區監獄警察職工勇斗持刀歹徒并解救人質紀實
時間:2012-11-07 11:30來源:求醫網
他們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面,他們有一種力量讓人精神抖擻,他們有一種力量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與良知,只有當人們直面生死的考驗,真正經歷鮮血的洗禮,人們才會懂得,他們身上的這種力量叫忠誠,才能明白用忠誠鑄就的是英雄無私無畏的靈魂。他們就是在“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中勇斗持刀歹徒解救被困人質的沈陽地區監獄的6名監獄警察職工——趙建華、樸志明、劉長民、遲忠建、王寶桐、張國林。

歹徒被當場制服
【事件回放】
8月3日7時25分,綿綿的細雨洗去了炎夏的酷熱,沈陽地區監獄22號線的通勤大客車準時停靠在沈陽市大東區東北大馬路始發站的站點上,車下的乘客在細雨中有序地上了車,距離發車還有3分鐘時間。此刻,司機趙建華正耐心地等待未到達的乘客。
突然,一名30多歲體態壯碩的男子,扭拽著一個嬌小的女子向通勤車跑過來。就在大家還未反應過來時,男子就奔向了車門。司機趙建華反應機敏,果斷關閉車門。這一關門的舉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將該男子與被劫持的女子分隔開來,男子被關在了車內,被劫持的女子被一名在車下的警察拽了過去。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在瞬間發生。
這時,車上的人們才看清了男子的手里拿著一把長約40CM的尖刀,大家這才在驚慌中感到了危險。
喪心病狂的歹徒并未因為人質被奪而放下尖刀,傾刻間,他將尖刀對準了大客車司機——趙建華。紅了眼的歹徒對趙建華說:“開車!快開車!”
趙建華明白,只要他開了車,車上60余人無疑都將成為歹徒新的人質,正值上班高峰的馬路上將會驚心動魄地上演一場真正的警匪片,不知有多少無辜的生命受到威脅。可是不開車,尖刀就在趙建華頸部的大動脈處,他隨時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短短的幾秒,死一樣沉寂的幾秒鐘。
趙建華稍作鎮靜后慢慢地說:“兄弟,你這樣,我根本動不了。”歹徒猶豫著……
就在這時,22號線通勤車五年的車長、沈陽第二監獄內看守大隊劉長民悄悄走到車后,告訴車上的乘客:“你們都快速下車。”
經歷過多次突發事件的演練,面對真正的突發事件,顯現出了訓練有素的成果,車上的乘客們沒有驚慌的喊叫,沒有慌亂的跑動,一個接一個從車窗跳下去,先下去的男乘客幫助著女乘客,一個扶著一個,一個幫著一個。
車后有組織的疏散,絲毫沒有激怒紅了眼的歹徒,僅用一分多鐘的時間,車上60余乘客全部安全撤離。
但56歲的車長劉長民卻留了下來,沈陽第二監獄的樸志明、遲忠建,沈陽第一監獄的王寶桐、張國林也留了下來,他們知道不能讓趙建華一個人面對兇殘的歹徒,他們知道邪惡戰勝不了正義。趙建華還在同歹徒進行著心理的較量,他看到車上的乘客都安全**了車,對歹徒說:“兄弟,咱往哪開?”
歹徒放松了一下對趙建華的威逼。一眨眼的工夫,趙建華抓住了這個機會,他雙手緊緊握住尖刀,車上其他留下來準備戰斗的勇士同時看到了這個機會,一擁而上,在狹窄的空間,與歹徒展開了殊死搏斗。
瞬間,趙建華雙手已是鮮血直流,可是他仍然咬牙堅持著,死死地抓住尖刀不放,他知道,放開尖刀意味著搏斗的幾個人必會有人倒下,他也知道只要他堅持住,他的同事就一定可以將歹徒制服。
此時大客車外已是警笛齊鳴,沈陽市公安局大東分局的刑警、特警已經及時趕到,狙擊手業已準備就緒,歹徒終于被擒獲。
從案發到歹徒被擒,僅僅歷時三四分鐘,可是就是這三四分鐘,讓我們看到了監獄人民警察職工多年來的訓練有素,才讓他們臨危不懼,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
【與英雄們面對面】
趙建華:沈陽監獄管理分局 通勤車司機
采訪地點:趙建華家中
(在事件中及時關閉車門,為成功解救人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與歹徒斗智斗勇)
敲開趙建華的家門,在家休息的他為記者回憶了當時的情景。接受采訪時,還是穿著那件上衣,還是一臉老實、厚道,可是由于當時雙手死死抓住歹徒的刀致使雙手受傷,包扎著紗布。
“我當時就是想讓車里的乘客們趕緊下車,不能讓他們成為歹徒新的人質,自己的安危已經不能顧及了。害怕是一定的,乘客不下車,我更害怕,那時正值上班的高峰期,如果真地開車了,那后果就不敢設想了,可能馬路上將會驚心動魄地上演電視劇里的警匪片了,不知有多少無辜的生命將命喪車輪。”當記者問起事發時他內心的想法時,趙建華這樣對記者說。
49歲的趙建華,是沈陽監獄管理分局通勤車的司機,是監獄系統一名老職工。自分局通勤中心成立之初就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兢兢業業、默默地奉獻著。老實、厚道、內斂是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雖然面對記者的采訪有些緊張,但從他簡單的話語中,能感受到那份待人的真情和熱情。趙建華告訴記者,父親就是監獄系統的職工,每逢大年三十兒,父親總是留在監獄陪同服刑人員一起過年,用心對待每個服刑人員,正是父親的影響,讓他知道做人要踏實,要有正氣,長大后的他也一直這么要求著自己,耐心、熱心地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在這一點上,趙建華的妻子李女士深有體會。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的母親由于做過腦瘤的手術,留下后遺癥,情緒經常不穩定,總亂發脾氣,就連她自己有時都忍不了,可是趙建華從沒有抱怨過一次,不管母親發多大的脾氣,多么無理取鬧,趙建華都會耐心開導。
趙建華的同事李儒銘告訴記者,在工作中,他也是很愛助人為樂,不管哪個同事有事要調班,他都答應下來,一直都是他們的老大哥。而且非常愛護車輛,一有空就檢查車輛的安全,因為在他的心中,作為一名通勤車的司機,車上乘客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正是這份責任,讓他在“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中,能夠拋開個人的安危,想到的都是別人。
樸志明:沈陽第二監獄 管理人員
采訪地點:沈陽市骨科醫院
(在危急時刻,成功擒獲歹徒,與歹徒搏斗中造成一只手粉碎性骨折)
樸志明的妻子高女士焦急地站在手術室的門外等待著,已經過去兩個小時,這種等待的滋味,這種擔心和焦慮,只有她自己承擔,因為樸志明害怕家人擔心,至今還沒有把此事和自己受傷告訴家人,高女士還是通過他的同事才知道的。看見記者的到來,高女士似乎看到了寄托,于是,記者與省監獄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一起陪同她在手術室外等待著。
高女士告訴記者,出事的當天,沈陽監獄管理分局局長李宏偉和政委鄒剛就過來看望過了,還要感謝羅主任的幫助,又是出醫藥費,又是安排同事來照顧,自己心臟本來就不好,從來也沒經歷過這樣的事啊,手術簽字時手都抖了,幸好有樸志明的同事陪同。
在擒獲歹徒時,樸志明用力過猛,造成了一只手粉碎性骨折。“當時我就等待機會將歹徒擒獲,別的什么都沒想,也是注意力太集中了,都不知道手骨折了,完事坐在地上一點勁兒都沒有了,好長時間手才開始疼。”從手術室出來的樸志明告訴記者。“是啊,當時我看見他一直握著手,問他怎么了也不說,就說沒啥事,還要回去上班呢。”樸志明的妻子對記者說。
軍人出身的樸志明,一直保持著軍人的精神品質。退役后來到沈陽第二監獄,在二監內看守大隊工作,每天看管服刑人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在看守工作崗位中,以實際行動認真踐行黨員的精神,一心撲在工作上,兢兢業業、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他常常說:“吃虧是福,好人有好報。”不要想著自己,要多為別人著想,他骨子里的那種正氣,在危難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他心中,同事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躺在病床上的樸志明告訴記者:“這都是我應該做的,能抓住歹徒,就算我的手斷了也值得了。”
劉長民:沈陽第二監獄 主任科員
采訪地點:沈陽第二監獄
(危急時刻,成功地疏散車上乘客有序**車,為制服歹徒搶得了先機,并擒獲歹徒)
“我們監獄人民警察經歷了多次突發事件的演練,面對真正的突發事件,顯示出了訓練有素的成果,當時是我組織車上的同事們跳車的,他們一個接一個從車窗跳下去,先下去的**志幫助著**志,一個扶著一個,一個幫著一個,一點沒亂,有組織疏散。”當記者問起他是如何讓大家撤離時,劉長民這樣說。
56歲的劉長民,面對記者侃侃而談,為人很風趣,面臨“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他一點也不驚慌。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干警,臨危不亂,遇到突發事件處理穩妥是他一貫的作風。他告訴記者,在2001年的時候,他就成功制服過越獄的逃犯,并立了二等功,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還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12年一如既往,因為他知道監獄工作是神圣的,其集管理、執法、教育等多種任務于一身,既是監獄的管理者,又是國家刑罰的執行者,同時還是服刑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者,擔負著懲罰與改造罪犯,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正是這種工作精神和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讓劉長民在遇到“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組織大家安全地離開客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忠實地踐行著一個監獄人民警察的神圣職責。
遲忠建:沈陽第二監獄 管理人員
采訪地點:沈陽第二監獄
(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擒獲歹徒)
樸實、老實、忠誠、不善言談是遲忠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當記者問到“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時,他輕聲地告訴記者:“遇到了能不制止嗎?我當時什么都沒想,就是想一心跟兄弟們把歹徒擒獲。”一旁的劉長民說,“平時遲忠建很少坐通勤車,那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正好趕上,我還給他安排到第一排呢,沒想到,會遇到這種事情,其實現在想想還真安排對了,他是軍人出身,身手好,動作還敏捷,坐在趙建華后面,擒獲歹徒時和弟兄們配合得非常默契。”
遲忠建,1980年從部隊退役之后來到沈陽市第二監獄工作,30多年來從事過很多部門的工作,當過8年的分隊長,負責看守服刑人員,還在生活科、基建科工作過,總之是哪有需要就到哪里工作,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工作踏實肯干,領導安排什么都認真完成,遇到挫折從不抱怨。他用他的親身經歷在告訴我們,什么是奉獻精神!
遲忠建的領導楊瑩告訴記者,遲忠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較高的素質,一直都是同事們學習的榜樣,而且在2009年被定為事業單位的“八級崗”。他做好事從來不張揚,很低調、老實,工作中主動幫助同事,總是默默無聞地奉獻,領導只要把事交給他,就會很放心。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任勞任怨……他雖然沒有輝煌的業績,卻用實際行動給周圍的同事樹立了典范,真正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品質。他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的偉大就蘊于平凡和普通之中。
王寶桐:沈陽第一監獄十三監區 主任科員
采訪地點:沈陽第一監獄
(在危急關頭,奮勇擒獲歹徒)
50多歲的王寶桐,30多年如一日,始終把工作激情燃燒在監區一線,始終堅決貫徹黨的監獄工作方針,嚴格依法認真履行職責,兢兢業業勤奮工作,并注重緊密結合不斷變化的監獄工作形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績。長期的一線經驗培養了他很好的綜合素質,所以遇到這次偶然的突發事件,他表現得臨危不亂,與幾個兄弟一起把歹徒制服。
王寶桐所在單位教導員告訴記者,王寶桐本身家里很困難,但從來沒有影響過工作,一直踏踏實實的,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一直是他做人做事的宗旨。
生活中,他待人誠懇;工作中,他對同事滿腔熱忱,對待服刑人員也充滿了應有的人道關懷。去年,有一名無期死緩的犯人患有淋巴癌,生命危在旦夕。聽到這一消息后,他一直鼓勵這個服刑人員,幫助他排解心理的恐懼,使病情得以維持,生命維持了一年多,在其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他一直在醫院陪護著,直至該人離開這個世界。當時服刑人員的家屬非常感激,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顧擦拭著臉上的淚水。
用王寶桐自己的話說:“其實我并沒有那么好,我只是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監獄干警,我熱愛監獄事業,只有實實在在做點事,才能報答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報答上級領導對我的期望和培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寶桐在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開拓進取,讓許多服刑人員重新被社會所接納,甚至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王寶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監獄人民警察對監獄事業的執著和忠誠。
張國林:沈陽第一監獄八監區 管理人員
采訪地點:沈陽第一監獄
(在危急時刻,成功擒獲歹徒。)
他曾經是一名優秀的軍人,經歷過內蒙古草原大火,并奮勇救火;他曾經成功地抓獲過小偷,他就是張國林,沈陽第一監獄八監區管理人員。
張國林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就是一名見義勇為的英雄,在“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中,他和兄弟們一起制服持刀劫持人質的歹徒,正是繼承了父親的風范。
太多的經歷讓張國林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穩重、更加老練,錘煉了他優良的品質、忘我的敬業精神和遇到突發事件極強的應急能力。
張國林告訴記者,擒獲歹徒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96年,他在某銀行當場抓獲了一名小偷。這個小偷前一天在醫院偷竊,其中有一張某銀行的銀行卡,他準備到銀行來取錢,事前他已經和銀行的工作人員溝通過此事,但是當小偷真來的時候,工作人員還是驚慌了,大聲喊出:“就是他!”小偷立即想逃離現場,我當機立斷地將其制服。之后在監獄工作的這幾十年,每年監獄都會組織大練兵,組織一些提高綜合素質的訓練活動,訓練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所以面對“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表現出來的是素質高、應變能力強的精神。
“勇敢地面對挑戰,不辱使命,以嚴謹的作風、務實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一步一個腳印、扎實穩妥地履行好崗位職責。”這是張國林的教導員對他的評價。
在“8·3持刀劫持人質”事件中,趙建華、樸志明、劉長民、遲忠建、王寶桐、張國林面對社會上的突發事件,面對本與他們無關的生死考驗,他們選擇了擔當,選擇了義無反顧,選擇了用忠誠鑄就警魂。幾分鐘里是生與死的考驗。面對生死的考驗,他們沉著鎮定;面對鮮血的洗禮,他們臨危不懼;面對歹徒的威逼,他們果斷應對。只有無私才可以無畏,這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份堅定的信念,讓普通人在看到平安的同時,看到的是他們的英勇與無畏,看到的是他們的高貴品質。
記者手記
采訪中,我們常常被他們那種強烈的責任心和勇氣所感染,被他們質樸的語言所感動······采訪結束了,似乎還有未盡之憾。責任、奉獻······這些詞句幻燈片般在眼前劃過。我常常在想,他們筑起的是一道平安的防線,他們的精神給了社會一種震撼,仿佛一盞明燈,照亮一切。
倫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