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現有職工55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19人(正高職稱8人,副高職稱39人,中級職稱179人)。擁有日本日立核磁共振、全身螺旋CT、CR... [ 詳細 ]
來自援川前線的報道
時間:2012-11-08 16:47來源:求醫網
5.12這個難忘的日子,四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災情時刻牽動樂陵人民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樂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災后重建工作,與2008年7月30日派出由3名醫護人員、3名疾控人員組成的衛生醫療隊,趕赴白什鄉實施對口支援。綿陽地區氣候惡劣,氣溫溫差大,余震頻頻,泥石流、山體滑坡時時發生。衛生隊隊員克服心理、環境的種種阻礙,于2008年8月1日順利到達白什鄉。
8月1日下午1時許,衛生隊隊員從綿陽向白什進發,一路處處急彎險坡,路旁便是萬丈懸崖,顛簸起伏,護士范新宇嚇的臉時黃時白,“怎么象坐云霄飛車!”到處可見山體滑坡和道路剛剛修通的痕跡,途中不時看見“注意山體滑坡”、“快速通過、不要停留”的警示牌,讓人不寒而栗。當地司機小楊自詡駕技高超,左轉右拐,在近桂溪處與對面車會車時,右前輪幾乎失去支撐,可把隊員們嚇了一跳,隊長德州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平緊急命令快速跳車,好險!!!幾名隊員險些歸西。將至白坭時司機小楊接到父親電話得知北川發生地震,震感強烈,大約7級(后經新聞證實為里氏6.1級),由于坐在車上尚未察覺到已有一場災難發生。小楊接到的另一電話讓我們足足出了一身冷汗,20分鐘以前我們經過的一個路口出現塌方,交通再次中斷。隊員到唐家山堰塞湖時已近傍晚,卵著蒙蒙夜色,泄洪前印記依稀可見。水面漂浮物隨處可見,突然一漂浮物致沖鋒舟熄火,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寒風襲襲,小雨綿綿。此時或許余震,或許節電,手機信號中斷。德州、樂陵的家人、領導已得知余震的消息,但與隊員無法聯系,著實讓她(他)們著急了。還好1分鐘后沖鋒舟繼續前行。22時到達白什。
白什地處北川羌族自治縣北部山區,始建于1958年。設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3700人,周圍110平方公里。這次特大地震白什傷28人,倒塌房屋42間,危房3404間,其中嚴重危房653間。書記、鄉長、分管衛生副鄉長有2位失去親人。白什百分之八十為羌族,生活習慣與山東人基本一致,羌族人民勤勞、善良、好客,從不與人為敵。多喜飲高度自釀玉米酒,號稱“白什可樂”。白什人民非常感謝德州人民的無私援助。
衛生醫療隊員仍居住在帳篷內。白什地理位置特殊,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帳篷內午間50度、夜間10度“中午蒸籠坐,夜晚冰上臥”。尤其夜間濕度大,8月1日第一夜,隊員們都形容為細雨中而眠。更討厭的是這里的毛毛蚊,細如牛毛,肉眼看不到,蚊帳亦無法阻擋,但叮咬人的功夫可不低,時時偷襲我們。2日醒來王院長小腿已傷痕累累。
8月2日時振華副主任醫師、趙軍副主任醫師、范新宇護士往鄉醫院上班,郝明隊長、張喜峰醫師去鄉政府進行消殺。白什鄉醫院僅有主治醫師1名、醫師2名。每逢2、5、8大集時門診量可達150人次。災前沒有這么多病人,主要是目前實施公費醫療。內科病人主要是高血壓、風濕、上感、神經衰弱等。言語溝通障礙較大。但尚能交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德州人民的感激。家住五龍寨的楊大娘以頭痛、失眠為主訴就診,她的孩子是副寨主,特大地震中失去女兒和2個孫子。老人泣不成聲向我們訴到,她已家不成家了,孫子是她的命根。幾分鐘后大娘恢復了平靜,她問我們山東書記還是吳官正嗎?我們回答是姜異康。她說山東人都是好人,自己并不富裕還來幫助我們。她的一席話令隊員們倍感暖意,同時也感到擔子沉甸甸。羌族人多用背簍背著玉米、筍、山雞、豬等來集市交流,雖不富裕,生活能自足。由于交通障礙,這里缺醫少藥特別嚴重。北川縣醫院已完全癱瘓,往臨近的茂縣縣醫院需4-5小時的山路。白什醫院連三大常規都不能做,這給診治病人帶來很大難度。治療腦血管病的藥物只有生脈,連腸溶**都沒有。2日隊員共診治病人70人次,消殺面積達8500平方米。到2點隊員才回帳篷吃飯。
返回的路上隊員們想采購蔬菜和日用品,結果只買到一捆大蔥,想買的鏡子是沒有鏡框的,因鏡框已在震中損壞了。
3日非大集,病人明顯減少,但防疫隊員任務依舊。7時、12時左右發生2次余震,具體震級不詳,有明顯震感。中午異常炎熱。晚飯后王院長召集大家開會,各自匯報工作并擬定下步計劃。王院長布置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宣布規章制度和人員分工。會上成立了德州援白什衛生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王平任書記、郝明任副書記、趙軍任組織、宣傳委員、張喜峰任生活委員。
8月4日正值隊員張喜峰生日,領隊王院長拿出自帶的扒雞、驢肉,晚上要給喜峰慶祝一下,并卵機緩解一下隊員們多日來的緊張情緒。晚6點50分一桌“豐盛”飯菜剛剛擺上,突然時振華主任接到醫院吳建華院長的求助電話,一停經8月的孕婦可能要早產。時主任只能望美食而興嘆,冒著雷雨,踏著泥濘崎嶇山路趕往醫院。
孕婦景連銀25歲,北川縣百什鄉和坪村人,陣發性腹痛7小時。預產期為2008年9月6日,現未破膜,未見血。診斷先兆早產,治療原則---保胎!可在白什無胎心聽診器、無產包、無氧氣、無早產兒搶救設備及藥品,連最基本保胎藥黃體酮、硫酸鎂、維生素E也沒有,產房內堆積了很多雜亂物品,總之這兒根本不具備處理先兆早產的條件。若轉診,需4-5小時,且為泥濘危險的山路,不時有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發生,道路顛簸極易致胎盤早剝、子宮破裂、胎兒死亡,真是進退兩難!半小時后家屬作出不轉的決定。王院長指示盡**努力挽救母嬰生命!時主任當即囑護士范新宇先后兩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以促胎兒肺成熟。并不時用手扶孕婦腹部,以觀察胎動和宮縮。一個不眠夜,時刻未離開孕婦床邊。5日11時孕婦出現宮縮乏力,時主任做出靜脈滴注催產素的決定。下午1時30分順娩一不足2000克的女嬰。這是白什鄉地震以來出生的第一個嬰兒!由于太在意母女的安全,時主任被羊水噴了一身,而她全然不顧,繼續將產程完成。奮戰18小時,時主任滴水未進,她的付出換來了母女平安,換來了家屬的感激,換來了白什醫院的感謝,換來了鄉黨委張書記的表揚,換來了魯川人民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