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小兒淀粉樣變性病的主要病因
時間:2015-02-07來源:求醫網
小兒淀粉樣變性病(pediatric amyloidosis)是淀粉樣蛋白沉積于多種組織、器官引起多臟器功能障礙的全身性疾病。小兒淀粉樣變性的病因迄今尚未闡明,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理化因素 在動物實驗中,可用細菌毒素如大腸埃希桿菌內毒素,以及抗毒素、血清、核酸、血漿球蛋白、甲膽蒽、膠狀硫、硫脲嘧啶、黏多糖及γ射線等理化因素來制造淀粉樣變性的模型,不過最常用的是酪蛋白,將10%酪蛋白5ml給兔子做皮下注射,每周2次,3個月后即可發生淀粉樣變性。
2.免疫因素 淀粉樣物沉積多伴有慢性或復發性感染或炎癥性疾病如結核、瘤性麻風、梅毒等疾病,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病率差別很大。據報道,印度約3/4(150/200)的繼發性淀粉樣變性系結核病引起,而北美極少。瘤性麻風伴發淀粉樣變性以非洲、印度、東南亞、南美等地多見,發病率為3%~33%。其他如慢性骨髓炎、燒傷、截癱伴褥瘡、慢性腎盂腎炎、血吸蟲病、囊性纖維化等疾病也較常并發此病。皮下注射海洛因(二醋嗎啡)致慢性化膿性皮膚感染,以及有報道繼發性淀粉樣變性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有關,這些都支持了淀粉樣物是抗原-抗體反應之結果,抗原-抗體復合物的直接沉積,或是過量的抗原-抗體反應時,淀粉樣物是抗體合成中的副產品。有的研究還指出,在這過程中補體起重要作用。此外,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見淀粉樣變性,最常見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報道100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訪10年后有3.1%因并發淀粉樣變性而死亡;其次為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性硬化癥、Still病、銀屑病關節炎、Reiter綜合征、結節性多動脈炎、舍格倫綜合征(干燥綜合征)、Behcet病、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及Wipple病等。
有學者認為,淀粉樣物是一種生理性物質,正常人體內存在微量,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多。一旦T細胞功能減退而B細胞功能亢進,則淀粉樣物產生就過多,會導致病理改變;或者是B細胞功能有缺陷,產生異常輕鏈,因其溶解度低而易沉積于組織中,造成淀粉樣變性。實驗表明,胸腺先天性發育不全時,淀粉樣變性的誘發時間縮短,說明了T細胞功能在發病中的重要性。
3.遺傳因素 臨床上,淀粉樣變性常見于某些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地中海熱、家族性淀粉樣物多神經病變、家族性淀粉樣物心肌病,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Alzheimer病、Down綜合征和遺傳性大腦出血性淀粉樣變性等,因而認為淀粉樣變性與遺傳有一定關系。
4.漿細胞疾病 若干漿細胞疾病會發生淀粉樣變性,如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重鏈病等。Osserman等強調了Bence-Jones蛋白與淀粉樣變性間的關系,認為淀粉樣變性患者的Bence-Jones蛋白具有較大的與某些正常組織相結合的傾向,稱之為致淀粉樣物Bence-Jones蛋白。Glenner等通過氨基酸序列研究證實了某些淀粉樣物纖絲和Bence-Jones蛋白的可變區相同,故輕鏈可變區的氨基酸序列與淀粉樣變性密切相關。Glenner等還用胃蛋白酶(pH 3.5,37℃)消化單株Bence-Jones蛋白,制造淀粉樣物纖維,結果具有淀粉樣物的典型電鏡改變和特征性的染色反應。在AL蛋白中,λ輕鏈與淀粉樣變性的關系比κ輕鏈更為密切,λ輕鏈也有β-折疊式結構。
5.腫瘤性疾病 有不少惡性腫瘤患者常并發淀粉樣變性,如Hodgkin病、惡性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重鏈病,以及直腸、肺、肝、腎及食管的癌癥都可發生繼發性淀粉樣變性。
6.其他 長期血液透析致AH蛋白過度增加亦可伴發繼發性淀粉樣變性。
查看更多關于引發小兒淀粉樣變性病的主要病因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