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間神經痛(肋間神經炎)
肋間神經痛的中醫調養方法
肋間神經痛是指沿肋間神經走行分布區發生疼痛。屬于祖國醫學“痹證”范疇。多因肝氣郁結,橫逆而攻竄作痛,引起肝經走行部位(胸脅)癥狀;或因痰飲內停及外傷局部瘀血停滯,絡脈不通,氣血不暢,不通而作痛。專家指出,肋間神經痛是對患者身體傷害非常大的一種疾病,患者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進行調養:
(一)藥物調養法
(1)肝氣橫逆型:胸脅疼痛,走竄不定,胸脘脹滿不舒,常伴噯氣。疼痛程度及發作與情緒波動有關,舌紅,苔薄黃,脈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氣活絡。方用醋柴胡10克,香附10克,炒枳殼8克,川楝子10克,郁金8克,炒山梔8克,黃芩6克,青皮6克,川芎6克,絲瓜絡6克,王不留行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2)痰飲停滯型:胸脅劇痛,痛引肩胛,胸悶喘滿,咳唾稀涎,脘痞不舒,舌苔白膩,脈沉弦而滑。治當平肝解郁,利濕化痰通絡。處方: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甘草8克,炒枳殼8克,郁金8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佛手片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3)瘀血阻滯型:脅助部刺痛難忍,固定不移,晝輕夜重。大便色黑,舌色紫黯,脈沉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處方:當歸尾10克,川芎8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澤蘭10克,白芷10克,柴胡10克,乳香6克,沒藥6克,血竭末(分沖)2克,老酒為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4)帶狀皰疹后肋間神經痛,調養之法,以清利肝經,清熱解毒,止痛為要。處方:龍膽草10克,山梔8克,蒼術10克,黃柏8克,連翹15克,雙花10克,生甘草8克,蒼耳子10克,浮萍6克,澤瀉10克,赤芍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以上各型證治,雖有行氣、化痰、活血化瘀、利濕解毒等不同,然俱寓止痛之法于內。祖國醫學強調“通則不痛”,此即其理。本法究屬治本,還當根據情況,選擇其他調養方法以達治標——止痛之目的。配合應用,則療效明顯而鞏固。
(二)針灸調養法
1.毫針刺法
主穴:支溝、蠡溝、內關、陽陵泉、病變肋骨相應節段夾脊穴。
配穴:肝郁氣逆型加肝俞、太沖、后溪;瘀血阻絡型加期門、太沖;痰飲阻滯型加章門、陰陵泉、豐隆。
針法:用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捻針1次。每日1次,6次為1療程。
2.梅花針刺法
選穴:支溝、骶骨,患部相應節段脊柱兩側及患部肋間隙。
方法:中度或重度刺激,打刺至局部皮膚潮紅或微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注意兩次施術后局部護理,防止感染。
3.隔物灸法
取穴:膻中、巨闕、期門、章門、膈俞、膽俞、至陽、支溝、陰陵泉。
藥餅制法:取木香15克,生地30克,制成細末,和勻,加適量水制成直徑約1.2厘米的藥餅,備用。
灸法:將藥餅置于穴位上,再將錐形艾炷(高和底徑均為1厘米)置于餅上,點燃。每次選用4~6穴,每穴灸1~2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為1療程。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 友情鏈接:
- 肋間神經痛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