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中毒的病理生理
時間:2015-03-05來源:求醫網
一、乙醇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出
乙醇經胃和小腸在30min—3h內完全吸收,分布于體內所有含水的組織和體液中,包括腦和肺泡氣中,血中乙醇濃度可直接反映全身的濃度,乙醇由腎和肺排出至多占總量的10%,90%在肝代謝,分解、乙醇先在肝內由醇脫氫酶氧化為乙醛,乙醛經醛脫氫酶氧化為乙酸,乙酸轉化為乙酰輔酶A進入三羥酸循環,最后代謝為CO2和H2O,乙醇的代謝是限速反應,乙醇清除率為2.2mmol/kg.h(100mg/kg.h),成人每小時可清除乙醇7g(100%乙醇9ml)。血中乙醇濃度下降速度約0.43mmol/h(20mg/dl.h)雖然血乙醇濃度升高程度受個人耐受性的影響,但血液乙醇致死濃度并無差異,一般為87—152mmol/L(400—700mg/dl)。
二、中毒機制
(一)急性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遏制作用:乙醇具有酯溶性,可迅速透過腦中神經細胞膜,并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而影響細胞功能,乙醇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遏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由大腦機制向下,通過邊緣系統,小腦、網狀結構到延腦,小劑量出現興奮作用,這是由于乙醇作用于腦中突觸后膜苯二氮草-r-氨基丁酸受體,從而遏制了r-氨基丁酸(GABA)對腦的遏制作用,血中乙醇濃度增高,作用于小腦,引起共濟失調,作用于網狀結構,引起昏睡和昏迷,極高濃度乙醇遏制延腦中樞引起呼吸、循環功能衰竭。
2、代謝異常:乙醇在肝內代謝生成大量NADH,使細胞內還原氧化比(NADH/NAD)增高,甚至可高達正常的2—3倍,酒精中毒時,依賴于NADH/NAD比正常的代謝可發生異常,如乳酸增高、酮體蓄積導致代謝性酸中毒,糖異生受阻可出現低血糖。
(二)耐受性、依賴性和戒鈍綜合癥
1、耐受性:飲酒后產生輕松、興奮的欣快感,繼續飲酒后,產生耐受性,效力降低,需要增加飲酒量才能達到原有的效果。
2、依賴性:為了獲得飲酒后的特殊快感,渴望飲酒,這是心理依賴,軀體依賴是指反復飲酒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了某種生理、生化變化,以致需要酒精持續地存在于體內,以避免發生特殊的稱之為戒斷綜合癥的病癥。
3、戒斷綜合癥:長期飲酒后已形成軀體依賴,一旦停止飲酒或減少飲酒量,可出現與酒精中毒相反的癥狀,機制普遍是戒酒使酒精遏制GABA的作用明顯減弱,同時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狀。
(三)長期酗酒的作用
1、營養缺乏:酒飲料中毒克乙醇可供給29.3kJ(7kcal)熱量,但不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等必要營養成分,因而酒是高熱量而無營養成分的飲料,長期大量飲酒時進食減少,可造成明顯的營養缺乏,缺乏維生素B1可引起Wernicke-Korsokoff綜合癥,周圍神經病,有人有對維生素B1需要量增多的遺傳性,也可能作為發病的誘因,葉酸缺乏可引起巨細胞貧血,長期饑餓,糖供應不足時,脂肪分解占優勢,肝內相當一部分乙酰CoA被合成酮體。
2、毒性作用:乙醇對粘膜和腺體分泌有刺激作用,可引起食管炎、胃炎、胰腺炎、乙醇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自由基,可引起細胞膜酯質過氧化,造成肝損害。
查看更多關于酒精中毒的病理生理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