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中醫治療蛔蟲病的方法有驅蛔和蛔蟲并發癥的治療兩種,具體如下:
一、驅蛔
1.川楝素:由苦楝皮中提取,主要用于腸蛔蟲病。每片25mg,成人一次10片。兒童2 ~4歲服50~100mg,5~8歲服100~150mg,9~15歲服150~200mg。睡前用溫開水送服。
2. 使君子:性味甘溫,功能殺蟲消積健脾。主治蛔蟲腹痛,小兒疳積等癥。其提取物體外有麻痹豬蛔蟲首部作用。用法用量:除去外殼,取凈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有香氣,取出 放涼食之。兒童自一歲開始給1g,每增一歲加1g,最高量不超過10~16g。也可按年齡大小給服10g (12歲以下)或20g (13歲以上),每日一次,連服2~3日。副作用最常見為呃逆,其次為頭暈、頭痛、腹痛、腹瀉等。一般均較輕微,可自行消失。若蛔蟲上攻,心腹作痛,宜采用《證治準繩》使君子散(炒使君子15g,甘草豬膽汁浸3g,白蕪荑0.3g,苦楝子10g去核。為末,每服3g,或用水煎服。)殺之。
二、蛔蟲并發癥的治療
1.膽道蛔蟲病:當分寒熱虛實而治。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為寒熱錯雜癥。治宜用酸以安蛔,辛以驅蛔,苦以下蛔。方用《傷寒論》烏梅丸(烏梅、黃連、黃柏、人參、當歸、附子、 桂枝、蜀椒、干姜、細辛、苦酒)。隨證候寒熱虛實之不同,而增減調理。若病勢急驟屬實者,可在本方基礎上加入大黃、黑丑等攻逐之品。
2.蛔蟲性腸梗阻:單純型,加味麻仁湯(火麻仁、杏仁、白芍、川樸、枳殼、大黃、烏梅、川楝、檳榔、陳皮、使君子)每日煎服1~2劑。感染型還應配合抗感染,輸液、輸血等綜合措施,嚴密觀察8~24小時,無效者應即轉手術治療。
查看更多關于蛔蟲病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