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西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痛風的治療目的在于:(1)用抗炎藥物終止急性發作;(2)每天預防性應用秋水仙堿以防止反復急性發作(若發作頻繁);(3)通過降低體液內尿酸鹽濃度,預防單鈉尿酸鹽結晶進一步沉積和消除已經存在的痛風石。預防性保護措施應針對兩個方面,即防止骨,關節軟骨侵蝕造成的殘疾和防止腎臟損傷。特殊療法應根據本病所處不同時期及病情輕重選用。應治療同時存在的高血壓,高脂血癥及肥胖癥。
1、一般處理: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1g/(kg·d)左右。不進高嘌呤食物(動物心、肝、腎,沙丁魚等),嚴格戒酒,避免誘發因素。鼓勵多飲水,使尿量在2000ml/d以上。當尿H 濃度在1000nmol/L(pH值6.0以下)時,宜服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1~2g,3次/d,使尿H 濃度維持在630.9~316.3nmol/L(pH值6.2~6.5)為宜。若晨尿呈酸性時,晚上加服乙酰唑胺250mg,可使尿保持堿性,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結石形成。同時,不應使用遏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煙酸等。
2、急性關節炎期的治療:應一定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關節負重,持續至關節疼痛緩解后72h左右方可逐漸活動。應盡早應用下列藥物控制關節炎,緩解癥狀。
3、間歇及慢性期的治療:雖經上述治療但癥狀仍不宜控制、反復發作者,可用小劑量秋水仙堿維持治療,方法:0.5~1.0mg/d,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秋水仙堿對骨髓的可能遏制作用和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合理應用具有遏制尿酸合成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控制高尿酸血癥,使血尿酸水平維持在360 μmol/L(6mg/dl)以下。
這兩類藥物均無抗炎、止痛作用,通常依據患者的腎功能及24h尿尿酸排泄量進行選擇。如果腎功能正常、24h尿尿酸排泄量小于3.75mmol者,可選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腎功能減退、24h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75mmol者,則應應用遏制尿酸合成的藥物。
4、并發急性腎衰竭的治療:由尿酸性腎病所致者,應立即給予乙酰唑胺500mg,其后為250mg,3次/d。同時,靜脈補充足夠的水分,適量滴注1.25%碳酸氫鈉液。為增加尿量,可靜注呋塞米 40~100mg。此外,應盡早給予別嘌醇,初始劑量為8mg/(kg·d),3~4天減為100~300mg/d。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顯著者,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5、飲食控制:減少外源性嘌呤來源,避免食入含嘌呤的飲食如動物內臟、魚蝦類、肉類、豌豆等;防止過胖,一般不主張飲酒,提倡多飲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
查看更多關于痛風的西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