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時間:2014-12-24來源:求醫網
蛔蟲病是常見于人類的一種寄生蟲病,研究發現,農村患蛔蟲病的數量比城市高,這是由于天然的生活環境所致,農村一旦出現蛔蟲蟲卵,其可隨糞便廣泛分布在廁所、糞坑和土壤中。施肥、塵土飛揚及蒼蠅、蟑螂、獵、雞、狗等方式可攜帶蛔蟲卵散布在蔬菜、食物、水及生活環境中。而且,蛔蟲卵在土壤內可以生存1-2年,甚至更長。
蛔蟲孵被人吞食后,大部分被胃酸殺死,部分進入小腸,在人體內發育成成蟲,產卵。雌蛔蟲體內有大量蟲卵,每條雌蛔蟲約含蟲卵2000萬個以上,通過人的大便每天約20萬個。
蛔蟲進入人體的幾個途徑:
1、食物感染主要是吃附有蟲卵的生菜、水果,或食入被帶有蛔蟲卵的蒼蠅和塵土污染的食物。
2、經手感染小兒生性婦動,對一些新鮮的喜歡東摸摸、西抓抓,同時又喜歡在地玩耍,蛔蟲卵很容易沾在手上和指甲內。而且小兒又不易做到飯前便后洗手,因此蛔蟲卵很容易被帶進口中,得蛔蟲病的機會要比成人多。
3、飲水感染一些農村飲用澆水或池塘水,容易到蟲孵的污染。有些農村的孩子有喝生水的習慣,因而這也是一條主要的感染途徑。
4、呼吸道感染塵土中的蛔蟲卵可被吸入呼吸道,然后再被吞入消化道感染人體,國外有人調查發現3.2%的小兒鼻內有蛔蟲卵。
蛔蟲病的預防:
1、控制傳染源:驅除人體腸道內的蛔蟲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應積極發現、治療腸蛔蟲病患者,對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兒園、小學及農村居民等,抽樣調查發現感染者超過半數時可進行普治。在感染高峰后2~3個月(如冬季或秋季),可采集體服用驅蟲藥物。驅出的蟲和糞便應及時處理,避免其污染環境。
2、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食不清潔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隨地大便等。對餐館及飲食店等,應定期進行衛生標準化檢查,禁止生水制作飲料等。
3、加強糞便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用生糞便施肥,不放牧豬等。使用無害化人糞做肥料,防止糞便污染環境是切斷蛔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水糞做肥料的地區,可采用五格三池貯糞法,使糞便中蟲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糞水中游離氨的作用和厭氧發酵,蟲卵可被殺滅,同時也會增加肥效。利用沼氣池發酵,既可解決農戶照明、煮飯,又有利糞便無害化處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糞渣。此時,絕大部分蟲卵已失去感染能力。
俗話說,病從口入,不論對何種疾病,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都很重要。同時不食用生食不僅對蛔蟲病的預防起到作用,也能預防一些其他的寄生蟲疾病。
查看更多關于蛔蟲病的預防措施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