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疝氣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時間:2015-06-04來源:求醫網
正常情況下生后18個月內,臍環可以繼續縮窄,因此,嬰幼兒肚臍疝氣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療絕大多數在2歲內自愈。有人統計隨著年齡增長,腹肌亦越來越發達,臍環也逐漸變小而閉合,據統計生后6個月內有90%,一年以內有95%閉合而自愈。然而引起該病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下。
1、發病原因
嬰兒臍帶脫落后,臍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處,且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后鞘在臍部未合攏,留有缺損,形成臍疝發生的條件。各種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過多哭鬧等,皆能促使肚臍疝氣的發生。
2、發病機制
臍是腹腔最后閉合的部位,是胎兒的臍帶所在處。臍靜脈在臍的最上部,穿過腹壁,向內移行至鐮狀韌帶下緣。出生后近臍部的一段臍靜脈成為肝圓韌帶。胎兒時的兩支臍動脈位于腹橫筋膜與腹膜間,在臍兩側偏下部進入臍帶,出生后退化成纖維性索條,被稱為臍外側韌帶。
胎兒的臍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線、腹壁與腹膜間,出生后退化成為臍中韌帶。出生時臍帶被結扎剪斷,斷面瘢痕形成。以上諸韌帶間被疏松結締組織充填,成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臍環包繞臍周,較堅韌,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橫肌筋膜融合而成。
初生時臍環較大,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收縮,最終消失。臍環較大時,諸韌帶間的空隙增大,腹腔內臟帶著腹膜穿過韌帶間的空隙,突出到臍環外,形成肚臍疝氣。
嬰兒,特別是早產兒、低體重兒、營養不良兒及大腦性癡呆癥患兒,臍周圍的組織發育欠佳或較松弛,臍環較大,臍環的收縮及閉合較遲緩,是這類小兒好發臍疝的解剖因素。
查看更多關于肚臍疝氣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