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癥的治療方法
時間:2015-08-05來源:求醫(yī)網(wǎng)
1.外用止癢治療
屏障修復(fù)乳膏使角質(zhì)層保持水分,提供了外源性屏障,減少經(jīng)皮水分丟失。修復(fù)皮膚屏障功能可以減少皮膚上的裂隙和C神經(jīng)纖維的暴露,也減輕皮膚在飽和和干燥狀態(tài)之間的變化幅度。油脂、隔離霜和保濕劑能降低皮膚蛋白、脂質(zhì)和表面活性劑之間的接觸,減輕對皮膚的傷害。此外酸化角質(zhì)層可以減輕瘙癢。pH值高的溶液能增加角質(zhì)層的水合作用,改變脂質(zhì)韌性,說明中性和酸性溶液的損傷性要小。
外用止癢藥物包括辣椒堿軟膏、1%多賽平乳膏、1%薄荷腦、普莫卡因、水楊酸、他克莫司和匹美莫司。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能夠減輕炎癥性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癥,嚴格來說它并不是一種止癢劑。
2.系統(tǒng)性止癢藥物
(1)抗組胺藥物:常用H1受體拮抗劑,目前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抗組胺藥。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半衰期短,需每日3次給藥,易產(chǎn)生中樞遏制,除了治療嚴重瘙癢,還可減輕相關(guān)的焦慮,代表藥物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半衰期長,每日1次給藥即可,不通過血腦屏障,中樞性遏制發(fā)生率低,適合白天使用,代表藥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由組胺誘發(fā)的瘙癢只有通過H1受體介導(dǎo),抗H2受體拮抗劑治療瘙癢癥無效。
(2)遏制瘙癢癥在中樞的傳遞:μ-阿片樣受體拮抗劑如納洛酮和納曲酮,已用于治療膽汁淤積癥、尿毒癥以及皮膚病相關(guān)的瘙癢。Κ-阿片樣受體激動劑(如nalfurafine)也能遏制μ-阿片樣受體效應(yīng),能治療嚴重的瘙癢。布托啡諾(butorphanol)是阿片樣受體激動劑-拮抗劑類的止痛劑,同時具有Κ-阿片樣受體激動劑的活性和μ-阿片樣受體拮抗劑的活性,遏制癢感。
查看更多關(guān)于瘙癢癥的治療方法的相關(guān)常識>>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fā)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jié)節(jié)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jié)節(jié)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xù)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fā)嚴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jié)節(jié)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jīng)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