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 > > 髖關節術后怎么練
髖關節術后怎么練
時間:2011-12-06 18:22來源:求醫網
你知道人體最穩固的關節是什么嗎?肩關節?錯,答案是髖關節。它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是多軸性關節,能做屈伸、收展、旋轉運動。此關節穩固但欠靈活,是人類能直立行走的基礎。但是,當髖關節出現嚴重疾患的時候,它就不那么“堅強”了。
比如,當患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常有髖關節骨關節炎,髖關節劇烈疼痛而無法緩解)、髖部骨腫瘤等疾病時,就需要考慮手術去掉病變關節,換上人造的髖關節。據報道,置換的人工關節90%以上術后20年還能正常發揮作用。但要使髖關節功能恢復如初,術后的康復訓練必不可少。
術后3月內
◇ 手術當天:仰臥,雙膝間及術側腿外側墊枕,雙膝及足尖向上,以防髖內收及內、外旋。病情穩定后改用半坐位,并開始練習靜止狀態下主動收縮腿部肌肉,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通過深呼吸、咳嗽,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
◇ 術后1周內:在醫生指導下逐漸加強鍛煉踝關節和股四頭肌(位于大腿前側),訓練臥位到坐位的改變。
◇ 術后第7~14天:練習扶拐下床。先將健側腿移至床邊并下地站立,患側腿外展,屈髖小于45度,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并使腳著地,再柱雙拐站起。上床時反之。
術后2周可開始下床活動。
離床第1天,上、下午各在床旁拄拐站立5~10分鐘;第2天開始扶拐、穿防滑平跟鞋行走,步行距離、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分鐘,上、下午及睡前各行走1次,行走時患肢保持外展約30度。逐步學會借助雙拐行走,加強體位轉移及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此后,加強步態訓練,在家人輔助下完成簡單的日常動作。逐漸練習扶手杖步行,學習入廁、穿脫鞋襪、坐車、上下樓梯等,如未做大轉子切骨則應在術后6周棄拐行走。
術后3月后
髖關節已基本穩定,但仍應注意以下事項——
睡姿 睡眠時放枕于兩腿間,轉身時健側肢體向上,仰臥時勿交疊雙腿,側臥時將術側腿放在下面。
坐姿 勿過于前傾,保持髖關節彎曲不大于90度,避免坐矮椅或軟沙發。若必須坐矮椅,先將術側腿伸直,再借助雙臂及健側腿的力量緩慢坐下,勿墊高、交疊雙腿或“蹺二郎腿”。
坐下及起立 坐下前,慢慢將身體后移,直至健側腿觸到椅邊,再將術側腿向前伸直,利用椅柄支撐身體緩緩坐下;起立前,將身體移到椅邊,伸直術側腿,并利用椅柄將身體撐起。
如廁 不可蹲著,站起及坐下時要先伸直術側腿,健側腿慢慢屈膝坐下,始終保持膝蓋在髖關節以下,必要時可考慮升高廁位。
洗澡 站立洗浴。如使用浴缸,則要使用適當高度的坐椅。健側腿先移進去,術側腿要保持伸直并與身體同時移進浴缸,切勿扭轉身體。
拾物 可使用長柄鉗或將術側腿放在身后,然后跪下取物。
乘車 上車時,健側腿先上;下車時,術側腿先下。保持術側腿伸直。
其他 適當做輕巧運動并定期復診。如傷口流液、劇痛,下肢變形或有感染征象,應立即告訴醫生。